【张家界市】桑植县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5-08-20 07:59 【字体: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桑植县三产融合铺就共富路——

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初秋黄昏,桑植县澧源镇高家坪社区的小广场上格外热闹。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白族的杖鼓舞轮番上演,乘凉的群众有说有笑,孩子们追逐嬉戏这动人的场景,正是桑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生动的注脚。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桑植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走出了一条“红色铸魂促团结、绿色发展共繁荣、民生改善聚民心”的特色发展之路。

  红色铸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每到周末,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12岁的白族小姑娘熊雨馨都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90年前各族儿女共同长征的故事。作为纪念馆的“小小红色宣讲员”,她已为2万多人次讲解。

  桑植县深挖红色资源,构建起“一部史、一首歌、一群人、一家亲”民族团结叙事体系。讲好“一部史”:深入挖掘桑植红色革命史和民族融合史;唱响“一首歌”:以国家级非遗“桑植民歌”为载体,持续举办民歌音乐周、村歌赛;铭记“一群人”:选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传承“一家亲”:组织编印《桑植县民族团结小故事集》,记录土家族猎户救助红军伤员、白族群众为长征队伍当向导等真实故事。

  走进洪家关白族乡,特色民居上“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墙绘十分醒目。近年来,桑植县投入逾3.9亿元,构建“一带两心、智慧多点”的全域红色旅游格局,重点打造刘家坪长征小镇、洪家关红色小镇等核心项目。打造“红色研学·我的长征路”品牌,建成红色研学基地23处,年培训学员超5万人次。

  绿色发展,特色产业铺就共同富裕路

  初秋时节,走进人潮溪镇茶园,层层叠叠的茶垄间,各族茶农们正忙着采摘秋茶。“以前种玉米土豆,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5亩白茶园年收入有4万多!”茶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桑植白茶”2024年产值达7.93亿元,较2020年增长177.2%,带动1.2万名各族群众增收。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桑植,“三叶两材”(茶叶、烟叶、粽叶、食材、中药材)特色产业铺就了各族群众的共富路。烟叶种植3.93万亩,烟农收入达1.54亿元,人均年收入超16万元;全县粽叶产量14亿片,产值3亿元,销量占据全国市场80%份额;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寨外云田公司蔬菜示范基地新增出口创汇12万美元,成为张家界最大蔬菜出口基地。

  一泓清水出深山,一条产线富桑梓。今年1月下旬,首款标识“张家界八大公山”的天然饮用水上市,成为桑植县“绿色发展”的鲜活样本。桑植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入选“中国好水”名录。2022年引进的农夫山泉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如今,桑植饮用水产业带动县域GDP增长2.1个百分点,水源经济已占全县GDP的19.3%,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速,龙鹤风电、九十九尖风电场项目将于今年实现并网发电,年产值超1亿元。在刘家坪白族乡,巨大的风机叶片与特色民居相映成趣,“风电小镇”正成为桑植绿色发展的新名片。“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这片绿水青山,更是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乡党委书记张毅如是说。

  民生共享,各族群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8月18日,走进利福塔镇金家台村,村道宽敞平整,房屋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小花园、小菜园生机勃勃。村党支部书记张亚莉介绍,村里推行的党群共建、产业共富、平安共创、生态共护、文明共享“五图共治”模式,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中紧密合作,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长,“五图共治”治理品牌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桑植县在城乡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创建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实施城市更新,2024年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2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9个,新建城区污水管网37公里。桑植县成功入选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省示范县之一。

  民族团结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让各族群众共享美好生活。八大公山镇的土家族村民彭玉文通过乡镇卫生院的远程诊疗系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专家服务;马合口学校建成“民族文化长廊”,各族学生共同学跳仗鼓舞、摆手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五道水镇芭茅溪村,“红色研学+民族手工艺”培训让120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手工艺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文/田育才 张运富)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唐媛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张家界市】桑植县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3377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