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片区“1+7”抱团发展,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标杆——
八村共绘锦绣苗乡
“这是来自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土蜂蜜,绿色有机无污染。”7月20日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部楼前的“院坝直播间”销售火爆。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2023年8月12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到十八洞村调研,鼓励精准扶贫首倡地紧紧围绕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让全体村民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同年,以十八洞村为“1”带动周边7个村的乡村振兴片区规划出台。通过一年多建设,片区8村基础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朝着民族地区团结奋斗共同富裕标杆区大步迈进。
基础共建,一盘棋谋划
夏日炎炎,记者走进十八洞村居综合照料中心,“五厅一室一场”让人眼前一亮,养老文化广场、无障碍助残通道、绿化亮化等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吹着空调拉家常、下象棋、打篮球,其乐融融。
“启用一年多来,这里已成为十八洞片区500余名老人的乐园。”十八洞村村支书施金通介绍,该中心总投资540万元,综合考虑片区老年人口规模、养老需求等,构建十八洞片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过去十多年,十八洞村从“三沟两岔穷旮旯”一跃变成家家致富“金银窝”,并积极共享多种资源带动周边村共同致富。
特别是2023年9月,湘西州委指导出台《十八洞片区乡村振兴规划(2023—2035年)》,以十八洞村为中心,将周边张刀村、双龙村、马鞍村、红英村、毛坪村、排碧村、排碧板栗村7个村纳入片区,总面积45.44平方公里,共1934户8961人。
十八洞片区坚持规划一盘棋,针对基层设施短板弱项,围绕道路交通、电力、旅游、安全饮水等内容,大力实施强弱电下地、道路、公共停车场提质改造等11大项目,基础设施得到质的改善。
十八洞村通往张刀村的沥青路,宽敞整洁,标识标牌等一应俱全。
“这多亏了十八洞村民的鼎力帮助!”张刀村村支书麻寿富说,张刀村位置偏僻,进出都要穿过十八洞村。以前只有一条窄窄的小道,村民期盼多年修一条大路。
然而想要修路,就得占用十八洞村民的地,这让麻寿富实在开不了口。
“我们村富了,不能对周边村不管不顾!”十八洞村民施艳琴主动让出自家山地。在她的感染下,十八洞村20户村民慷慨“让地”,让这条友谊路修到张刀村村民的心坎上。
产业共兴,差异化发展
位于花垣县双龙镇排碧村的十八洞片区服装厂,缝纫机“哒哒”声此起彼伏,有着20多年缝纫经验的十八洞村村民施兴姐,正在为新招聘的村民分享缝纫技巧。
年初,十八洞片区8个村携手将排碧村闲置的老烟站“变废为宝”,可日均生产棉服500件,带动片区15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服装厂建成是十八洞片区协同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沿着319国道行驶,十八洞片区巨型稻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稻花鱼基地等陆续映入眼帘。2024年,按照十八洞村占30%、其余7个村各占10%的比例,8个村以村集体经济入股,联合成立十八洞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共同经营,差异化发展。
双龙村坐拥挂壁公路、小龙洞瀑布、百亩梯田、峡谷等壮丽风光,曾“养在深闺人未识”。村党支部书记龙孙芳说,十八洞片区组建后,该村被作为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村民们内生动力被激活,旅游配套日臻完善。
在毛坪村,湖南十八洞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龙书优正忙着打包网民购买的山茶油。他说,十八洞村直播间推介片区优质农产品,每场直播销售额可达1万余元,累计销售农产品5万多件,带动片区200余户村民增收。
十八洞山泉水公司,滴滴清泉投产7年销售过亿瓶,提供60余个稳定岗位;片区苗绣由“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年销售增长到1500余万元,带动片区350余名农家妇女就近就业。
十八洞村驻村第一书记龙科介绍,目前双龙村旅游开发、张刀村竹艺提质、红英村特色种养、马鞍村苗绣加工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经过共同努力,十八洞片区已形成特色种养、乡村游、山泉水、苗绣等多产业差异化发展。2024年,十八洞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村集体经济达622.7万元。片区累计接待游客达8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98.8万元。
人才共育,梯队式培养
前不久,十八洞小学上演感人一幕:毕业学生紧紧抱着校长兼任课老师蒲力涛,不肯离去。
蒲力涛来自马鞍村,是一名“90后”。2018年,他主动请缨到十八洞小学任教,还把妻子接了过来。在两人的操持下,学校旱厕被改造成干净的冲水式厕所,泥巴墙变成水泥墙,有了第一间文体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
2024年,蒲力涛获评“丘成琪优秀乡村教师奖”。他把8000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十八洞小学支教生活公益基金”,期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十八洞小学支教。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长期以来,武陵山腹地因地处偏远、相对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片区坚持以人才振兴驱动特色产业发展,引留并重、激培并举,为发展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
片区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推广实施十八洞村“一户一大”工程,鼓励一户农户至少培养一名大学生,协助认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网红主播、乡村工匠、旅游向导等,满足片区人才需求,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作为新时代红色地标和国家5A级景区,十八洞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片区充分挖掘独特价值,建成十八洞党校(十八洞乡村振兴学院),累计承接各类培训学习活动299批次21000多人次,带动片区周边群众销售土特产、新鲜农产品近百万元。
走进排碧板栗村修葺一新的文化广场,大家正在排练接龙舞、苗鼓等传统节目,为接下来的演出做准备。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拥有11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6月,该村非遗表演选定为片区发展特色项目。
“村民成演员,传统手艺成为创收手段,村民参与意愿很高。不少外出村民都回来了,大家都有施展才干的舞台。”村党支部书记石湘伍说。
目前,十八洞片区储备后备干部30名,平均年龄33岁;培养农民大学生72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13年以来,片区先后有363名孩子从深山苗寨走进大学殿堂,为片区发展储备了源源不竭的人才。
(文/张颐佳 莫成 黄馨怡 吴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