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浏阳市淳口镇,暑气蒸腾。双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轰鸣更添热度——一捆捆水稻秸秆正沿着传送带“奔赴”新生:粉碎、熟化、烘干……最终化作蓬松的草纤维,成为烟花底座核心原料。
“每天能出20多吨草纤维,够一家中等烟花模压厂满负荷生产。”公司负责人黄红波抹了把汗,指着检测报告上“耐冲压性能优异”的结论说,“十年磨一剑,稻秆成了香饽饽。”
水稻秸秆变身烟花“金材”
一直以来,秸秆处理就是道难题。“一把火烧了很简单,但会污染空气;堆在田里又影响耕种。”2015年,刚回乡创业的黄红波看在眼里,动起了脑筋。他先是把秸秆粉碎加工成饲料、菌菇基料,一年消化几千吨,却总觉得“价值没挖透”。
转机藏在浏阳的“金字招牌”里。作为花炮之乡,当地每年要消耗海量烟花底座,原料几乎全是废纸。“秸秆纤维韧性好,为啥不能替代?”2017年,黄红波带着团队扎进实验室,一待就是300多天。
最初的试验屡屡碰壁:草纤维要么太脆易裂,要么湿度超标影响燃放。黄红波意识到,成功的关键在“熟化”工艺。他创新设计出“二次熟化”流程:第一次高温处理改变秸秆物理结构,让纤维“变软”;第二次精准调控温度湿度,让纤维“定型”。
“就像揉面团,得先醒面再塑形。”黄红波比喻。这项工艺让稻草纤维的硬度、细度刚好适配烟花底座需求,检测结果显示其结构稳定性比废纸原料更优。靠着这套技术,他拿下两项国家专利,组合式纤维制取机效率比传统设备提升40%。
2023年底,首批草纤维模压外筒送抵国家烟花爆竹检测中心,4大类19项指标全过关,尤其是耐冲压试验表现惊艳,当即被3家花炮企业下单试用。
政策托举产业链成型
今年湖南接连出台秸秆利用新规,让黄红波底气更足。在政策扶持下,企业建起标准化收储仓,从周边60个村级收储点调运秸秆,年消耗量突破1万吨。“以前收秸秆要挨家挨户跑,现在村级点直接送到厂,运费省了三成。”
7月6日,一家大型烟花集团将合作意向书送到车间。黄红波正规划新生产线:“投产后日产能可到60吨,一年能多‘吃’掉2万吨秸秆,农户每亩地还能多赚80元。”
在浏阳,像双丰农业这样的企业有6家,14000平方米的收储网络串联起田间与车间。浏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我们要让秸秆从‘包袱’变成‘资源’,今年力争培育出年利用超万吨的龙头企业,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文/王文 潘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