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郴州市博物馆组织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就馆藏西晋简牍举办趣味知识课堂等活动,邀请市民游客观摩晋简激光复刻、临摹晋简字体。据了解,郴州晋简的出土数量,超过了以往全国出土的晋简数量的总和。
从战国到三国两晋时期,湖南地区出土简牍(长沙汉简、郴州晋简、湘西里耶秦简等)几乎涵盖了整个使用简牍的时代,这让湖南成为简牍大省。早在2003年至2004年,在郴州市苏仙桥11座东汉至宋元时期的古井群中,抢救性发掘出西晋简牍909枚,简牍内容涉及1700年前的行政机构、农田土地、户籍人口、赋税等内容,是目前已发现的全国最大宗的西晋简牍。
据考证,西晋是纸张全面普及与简牍逐步退出的交替时期,全国现存晋简数量很少,晋简成为中国简牍发展史上的“千古绝响”。郴州市博物馆馆长郑延庆表示,这批西晋桂阳郡官府简牍档案呈现了公文书体范式,简牍中的书体字形整体风格堪称妍美,真实呈现了隶书、楷书、行书的演进过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近些年,郴州市博物馆除了设置晋简专门展区外,还引进声光电技术,增加互动元素,让晋简“动起来、立起来、活起来”。郴州市加大对晋简的文化内涵挖掘和艺术价值推广,开展“晋简风华·湖南省首届郴州晋简书法作品邀请展”等大型活动,面向学校举办“青少年晋简书法研习营”等公益活动。
(文/赵倩倩 曹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