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湘潭治超工作大事连连:4月份精准定位查处3台“百吨王”,5月份成功打击10多台有组织的夜间车队以及雍和物流非法改装货运车队,9月份迅速拦截群众举报的外地籍车队,11月份全城布控抓捕“老赖”,这些成功案例均在湘潭市货物运输行业形成强有力震慑。
超限超载被称为公路第一杀手,同时也是交通顽瘴痼疾治理难点。湘潭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说:“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治超的被动局面,让他们抓住了‘人海战术’弊端的牛鼻子,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让湘潭治超更精准。”近日,在全省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考核评估中,湘潭位列第一,科技治超则成为湘潭市的加分亮点。
去年,有这样一起典型案例。一台从长沙开往衡阳的货车,经常在夜间穿行湘潭境内。一开始,司机抱着侥幸的心理超载七八吨,几次下来没被执法人员发现后,他的胆子越来越大,超载的重量越来越多。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这一切都被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记录下来了。通过系统,交通执法人员推算出车辆出没的时间和惯走的路线,随后在一次现场执法中,货车超载抓了个现行。拦下车辆后,执法人员表示上半年这台车总共超限超载10多次。一开始司机还想狡辩,但面对非现场执法系统里保留的视频和照片等证据时,他最终只能乖乖接受处罚。
湘潭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说:“以前治超我们都要抓现行,很多超限超载车辆玩‘躲猫猫’,能逃一次就少一次处罚,但是依托非现场执法系统,治超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只要被系统记录在案确认违法,我们就会对每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2017年,湘潭市启动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至2020年,湘潭市在重点路段、卡口共建成11套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正式开启了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湘潭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的推行,治超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湘潭实现了治超从“人海战术”向“科技治超”的真正转变。在治超平台整体升级、治超非现场执法推广运用、源头企业设备联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确保执法环环相扣,形成“全链条式”治超,湘潭市去年还创研“精准打击”新模式,初步形成以非现场执法为主线,路警联合执法相辅助的治超工作新格局。
在去年4月底的一起执法案例中,路警联合执法机制立了大功。一支从株洲开往湘潭锰矿的车队进入了交通执法人员的视野,10多台货车经常在夜间成群结队穿梭在市区,开展有组织的超载行为,其中大部分车辆遮挡车牌,就连驾驶员也用毛巾蒙了面。虽然治超治限非现场执法系统发现了端倪,但如何找出车辆真实信息并将车队一网打尽是这次执法的两大关键。
依托非现场执法系统,交通执法人员在“路警联合执法”端口,直接在系统中将车辆图片和视频信息发送给交警,依托交警的技术找出货车和车主的真实信息。最终,交通、交警联手锁定真实车辆,并推算出了车队的行驶轨迹。5月11日、12日,这支蒙面车队在一次运输途中被交通、交警执法人员联合拦截,10多台车依法依规受到了处罚,其中一台货车竟然超出核载重量62吨,被依法严肃查处。
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实现了24小时无间断监管执法,犹如治超治限的“天网”,让交通执法更具打击力、威慑力,使得驾驶员逐渐形成不能超、不敢超、不想超的机制和氛围。据统计,2020年,全年路警联合执法查处超限超载车辆4956台,处理非法改拼装车382台,卸载货物5.63万吨;非现场执法处罚案件2305条,执法处罚结案率排名全省第一。各检测点超限率已从之前的3%以上大幅下降至0.5%以下。一位治超执法人员感慨,现在能直观地感觉到G107、G320等重要国省干线路面超限车辆大幅减少,高厢改拼装货车越来越少,严重超限超载的“百吨王”基本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