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午后,韶山村上坪组。阳光从云缝里透出,打在一幢贴着红瓷砖的三层楼房上,把墙上嵌的那块“党员之家”牌子照得发亮。房前,是一处微缩的假山景观和景观池,青砖石板镶嵌在绿意盎然的草丛中,不知名的小野花点缀其间……已经75岁的“韶山好娭毑”彭惠民从门口“冲”出来,举手投足无不透着一股子精神劲儿。
“享毛主席的福,享共产党的福,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位一辈子做事风风火火的老党员,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是冲在前头的榜样。她说,这一切都是那当过地下党员的爸爸妈妈教的。而她自己和大儿子毛建前、二儿媳陆琼都继承了前辈的衣钵,先后成为韶山村党支部发展的党员。而韶山村党支部(后升格为党委)的前身,就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
近百年前的一颗“火种”,一直燎原至今。
阁楼里埋下的“火种”越烧越旺
在位于韶山村村部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里,有一座群雕引人注目。一间阁楼上,4人围坐在桌前,青年毛泽东则站在桌子旁,向他们讲述着什么。这间阁楼的墙上,还挂着一面鲜艳的党旗。
这座群雕描述的就是毛泽东阁楼建特支的故事。1925年2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创办了农民夜校,开展农民运动。同年6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自家的阁楼上主持了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4人的入党仪式。誓词是:努力革命,牺牲个人;服从组织,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毛泽东向新党员介绍了党的性质、纲领和任务,讲明了农村建立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要求党员为了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随时准备接受牺牲一切的考验。新党员宣誓完毕后,毛泽东向大家庄严宣布:韶山特别党支部正式成立,隶属中共湘区委(湖南省委)领导,由毛福轩任党支部书记。特别党支部代号“庞德甫”。
这个特别支部虽然只有5人,但在其后的农民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韶山市党史办主任龙亚力说:“党支部成立以后,抢夺了学校教委会、学委会反动派的领导权,农民运动得到了轰轰烈烈的发展,广大农民得到了教育,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1925年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中共韶山特别支部领导韶山人民继续开展革命斗争,并迅速辐射到邻近县市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到1925年底,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党员发展到110多人,建立了7个支部,特别支部随之升格为中共韶山总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壮大到21个党支部,713名党员。
2017年,韶山村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当年阁楼里埋下的一颗小小火种,终成星火燎原之势。
从“五杰”“三人组”再到“五闯将”,“冲”劲永不变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早的5位成员,后来都先后惨遭国民党杀害,“韶山五杰”,名垂千古。在韶山村村部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陈列馆”,我们看到一张张灰白的照片、一份份泛黄的史料,都仿佛在叙说当年的激情与悲壮:革命战争年代,韶山先后有1598人为革命献身,有144位同志被正式认定为革命烈士。他们用生命铸就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
1928年,就义之前,“韶山五杰”之一的钟志申烈士在遗书中这样写道:“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我牺牲生命,把一切贡献于革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韶山人民的精神坐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韶山优秀儿女奋不顾身向前冲。
今年76岁的毛雨时,曾先后任韶山村村委会主任、韶山村党总支书记。他还记得,在建国初期搞农业合作化,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以刘秀华、胡光华和汤瑞仁3人为骨干成立了韶山第一个互助组,成了合作化的典型和榜样。因为贡献突出,县里还奖励了他们一头大黄牛。“后来,大兴水利,韶山几十座水库的修建,党员干部也是当仁不让地冲在了最前面!”
1983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毛雨时又率先倡导,要破除“温饱即安,守土为本”的小农经济意识,走商品经济路子。此时,以胡雪梅、毛淑娥、贺富英、张海南和汤瑞仁为代表的“经商五闯将”又带头走上前台。在他们的影响下,韶山村现在有近7成村民从事经商,靠着“毛泽东同志故居”这块金字招牌,走上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致富路。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韶山五杰”到建国初期的“互助三人组”,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经商五闯将”,韶山支部的党员干部薪火相传,敢闯敢拼,勇为人先,“冲”劲没有丝毫改变。
新时代,吹响奔向幸福生活的冲锋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韶山村党组织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他们从摆小摊起步,开起了餐馆,办起了民宿,生活日新月异。到2012年,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300元升至16000元左右。
然而,进入新时代,敢闯敢干的韶山村人还不满足。
2016年元月,他们坚决拆除了原本摆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后的零散旅游商品摊位。“依靠这些摊位,过去30多户村民获得了巨大收益。”但毛雨时直言,景区规划不能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必须紧跟时代。村里党员发挥带头作用主动拆除,村民也信服。
与此相对应,一批干净整洁、极富特色的高档次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立起来。
毛雨时认为,民宿也好,农家乐也罢,要质量上来,服务上来,还是需要党员干部在其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在他看来,无论生活怎样富裕,韶山精神都不能丢。为此,退居二线的他穿上志愿者红马甲,做起“红色宣讲员”。
在韶山景区的旅游门店前,党员干部带头挂起“示范店”的标识,文明经商。“我是主席家乡人,我为主席家乡添光彩”的观念在村民中普及。
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介绍,近几年,韶山村在党委、党员的带领下,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之于民,对毛泽东广场周边提质改造,不仅让当地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4000元,也使道路干净、建筑风格统一,经营进一步规范,村容村貌有了大幅提升。
如今,毛春山琢磨最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村民素质,激励向上向善的精神。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以领600元红包,以扬敬老之风;村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会有数千元不等的奖励,以养学之气……此外,着眼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动垃圾分类等等。
新时代,韶山村人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吹响了奔向更高质量幸福生活的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