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嘎……”8月26日中午,汉寿县龙潭桥镇愈佳桥村一条小河旁,“鸭倌”刘申明几声吆喝,水面上数千只鸭子像听到命令一样,欢快地叫着,朝河边聚拢过来。投完食,刘申明匆匆赶回家。几天前,他又买了1000只小鸭子,每天投食喂水,格外用心。
今年67岁的刘申明家境贫寒,40多岁才结婚,2个孩子读书。去年,他找到驻村工作队寻求帮助。几经商议,工作队为他购置2000只小鸭,还为他办理5万元免息贷款。“去年养了2批鸭,积累了经验。今年第一批就养了4000只,很快能出售了。”刘申明向记者掰着手指头算账,今年收入不会低于5万元。
在愈佳桥村,靠养殖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41岁的陈新旺。“以前常年在外打工,2个儿子读书,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只能回家务农。”陈新旺除了种田,还养了2头黄牛。去年4月,工作队走访时,发现陈新旺对养牛很有一套,决定帮他一把。
在工作队支持下,陈新旺购买10多头黄牛,办起养牛场,还开垦10多亩荒山种植牧草。去年底,6头母牛生仔,今年上半年又添了8头牛犊。“现在黄牛存栏26头,每年可出栏七八头,每头可纯赚四五千元呢。”陈新旺每天起早贪黑割草喂牛,越干越有劲。
从养牛场出来,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现在晚稻开始分蘖,村民陈桂勇每天扛着铁锨巡田排水。今年46岁的陈桂勇因妻子大病致贫,欠下10多万元债。在工作队帮助下,他去年流转150亩农田,创办家庭农场。
“农活全部自己干,除去成本,每亩可收入400多元。”陈桂勇告诉记者,他连续2年申请办理免息贷款,购置大型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农用三轮车等农机。“秋收后,可以把所有债务还清,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他说。
“如今,村里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驻愈佳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军告诉记者,去年初,常德市11个贫困村未摘帽,愈佳桥村名列其中。去年4月,工作队驻村后,对全村农户进行调查摸底,对95户贫困户采取“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措施,根据“一户多项、一项多户”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因户、因人落实帮扶项目。经一年多帮扶,目前全村仅1户未脱贫。
今年初,工作队筹资近100万元,修建100亩标准甲鱼养殖基地,成立农汇水产合作社,全村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在基地建设、管护、采收、销售等方面,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每天安排20多人务工,每人每天工资120元。”黄军介绍。
(文/李杰 范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