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交通便利的家中,慈利县江垭镇佛榻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夏平恒感觉日子“真是太幸福了”。之前,他居住在安置点对面的深山里,“从这里出发,过200米的铁索桥,还要再爬10多里路的坡。”
夏平恒勤劳致富是好手,不仅种植药材七叶一枝花,还养了10多桶土蜂,又办起了葛粉加工小作坊,年收入达到了8万多元。眼看老夏生活越过越好,安置点其他的贫困户纷纷向老夏取经,如今老夏已经带动周边20多户共同致富。
慈利县山青水秀,风景迤逦。火爆全球的大峡谷,远近闻名的万福温泉,神秘秀丽的四十八寨……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处都是风情。然而美丽的画卷里,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少地方水苦涩,土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穷家不搬,穷根难断。根据实际情况,慈利县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046户14410人,其中建成集中安置点117个,集中安置2525户8806人,另外分散安置1521户5604人。
不是偏远荒僻,就是山大人稀;不是故园难离,就是忧心未来。易地扶贫搬迁是啃硬骨头。面对困难,慈利县一支支易地扶贫搬迁队伍进大山、入农户,精准识别,耐心劝导,精心选址,科学规划,统一建设。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最近三年,慈利县一边抓紧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赶在2018年底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的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一边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密切关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和后续发展情况。
该县结合各安置点的自身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城镇化建设、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带动各安置点发展致富长效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集镇农贸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农村商贸发展模式、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等6种扶贫模式,确保每一个搬迁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仅跳出“穷窝窝”,还要踏上“康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