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出产业新高度 塑造发展新优势——湖南产业链发展深度观察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5-10-09 07:13 【字体:

  在链群协同思维引领下,湖南13条重点产业链条展示出充足的发展活力与韧性。由产业链发展而来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为湖南重点发展产业,13条产业链发展各有千秋,也都面临诸多需要突破的瓶颈。8月至9月,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循链走访,走进企业、园区与项目一线,对话企业家、专家学者与政府部门,叩问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焕新、价值重塑的突围之道。

  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老树、新苗都面临“成长的烦恼”

  9月的湖南分外热闹。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人气火爆,22个重大项目签约;岳麓峰会走到第十二个年头,以互联网岳麓大会的全新形象亮相,鸿蒙生态(长沙)创新中心同日启用;湖南旅游发展大会3年五届,打造出一批带“流量密码”的文旅项目……一场场对接洽谈、交流合作,是湖南基于产业现实与发展潜力的靶向出击。

  抓产业链,湖南有目标有章法。以“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四梁八柱”,布局13条重点产业链,由省领导牵头挂帅,举全省之力推进产业升级,充分集聚各种资源要素集中投入到最具潜力、最能带动全局的“棋眼”中,形成集群优势。

  久久为功,成效明显。

  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被工信部列入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全国计算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集群。领全国之先,湖南开辟智能衡器计量产业新赛道。作为全国绿色建造唯一试点省份,装配式建筑产业逆风破局。在磁浮领域,湖南是全国唯一实现从勘测、工程建设施工、铁轨制造到最终商业运营全链条的省份。

  事物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产业链培育,需要不断突破发展瓶颈,持续走向产业链高端。调研中发现,有的产业整体实力较强,但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还需提升,从产业“高原”到产业“高峰”仍有不容忽视的落差;有的产业尽管拥有“全国唯一”的辨识度,但当前尚未完全弥补“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遗憾。

  一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坦言,核心的液压密封系统仍部分依赖进口,成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卡点”,而全省工程机械领域的高端液压件国内自给率较低。

  湖南作为北斗技术核心策源地,产业规模不足千亿。“我们掌握了北斗信号快捕等‘独门绝技’,但下游规模化应用常被沿海地区凭借市场优势‘后来居上’。”一家北斗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感慨。

  “我们期待的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而是深度‘化学反应’。”在采访智能衡器计量产业时,有企业这样向记者反映。这条既古老又年轻的产业链,研发周期长、研究领域深、可结合场景多,是优点也是难点。面对细分垂直的应用场景,从上下游及时响应到标准制定、国际认证等,都需要更高质量的要素支撑。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既要让‘老树发新枝’,又要让‘新树扎深根’,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

  省政协经科委原主任、省政府参事吴金明认为,“硬核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有机结合,让湖南重点产业链形成了鲜明特色。立足自身“坐标系”与“航向标”,湖南产业发展应立足高端,布局“产业龙头”与“产业七寸”,注重比拼“质量”、创出“特色”。

  “有产业、缺龙头”“有龙头、缺生态”,“集”而不“群”困局待解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协作,产业链条长,上下游环节多。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可以提升全产业链整体效益。

  看省内外的生动实践——

  河南以牧原和双汇两大超级龙头企业,实现了养殖、加工“强强联合”,加上玉米主产区的饲料成本低,河南一头猪产出的效益远高于湖南。

  一杯咖啡的时间能集齐上万个机车零部件,是湖南坐拥全国规模最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底气。如今,产业辐射从株洲田心扩展到茶陵等周边县市,更多链上企业因此受益。

  龙头企业当数智化“领头雁”,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以“场景牵引”实现“协同进化”。长沙市金钻机械有限公司规模越做越大,企业相关负责人称,“通过为龙头主机厂配套,我们的产品质量、工艺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纵观13条重点产业链,由龙头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案例尚不多。调研中,不止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感觉“有产业,缺龙头”。

  湖南作为“鱼米之乡”,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位,却缺少全国数一数二的鱼品牌、米品牌。湖南生猪出栏量居全国前列,目前最大一家养殖及肉品加工企业的年营收200多亿元,与全国知名肉类加工企业双汇近600亿元年产值相比,差距不小。柑橘、茶叶、小龙虾等“湘味”十足的农产品面临同样境遇,前端生产的绿色化、标准化、精细化程度不够,后端缺少龙头品牌、统一标识,难以实现全链条壮大综合产值。

  2024年,湖南旅游业总收入迈上万亿新台阶,但目前没有形成真正的“链主”企业。湖南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拥有6.7万家企业,但只有1家全国百强企业。

  产业链发展,可以垂直整合,也可以开放共建。但“有龙头,缺七寸”、“有龙头,缺生态”的“集”而不“群”,成为当下部分产业链的困扰。

  打造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见证“无油”湖南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的雄心壮志。龙头昂起,两家行业“老大哥”合并组建湖南石化,牵引“从油到材”的战略转型;大手笔布局,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投产、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建设,带动配套企业落户湖南。

  在调研中,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石化产业链内部协同不足,配套企业“小散弱”,“两头在外”的产业窘境并未完全改变。比如,省内工程机械设备需要的某个部件,在湖南将化工原材料加工20%后,发到湖北、江苏等地进行深加工,再被运回湖南。

  企业强,产业才会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才能催生出更大的担当、更多的创新、更繁荣的产业生态。

  破除症结、“四链”协同,构筑“雨林式”产业生态

  从当前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看,湖南处于稳位争先、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正视差距,才有可能努力缩小差距。

  向内看,我省产业结构仍然倚重传统优势产业,且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增长瓶颈,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多点发展”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向外看,相比沿海经济“第一梯队”省份,湖南存在“发展阶段差”与“开放能级差”;相比中部兄弟省份,湖北的“头部引擎”强、安徽的“新赛道突破”、河南的“规模集群”优势,都值得湖南学习。

  新赛道亟待“0到1”的突破。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其新药研发完成实验室阶段后,不得不远赴外地寻求中试服务,时间和资金成本都大幅增加。截至2024年,全省省级以上中试基地数量远低于广东、江苏等省份,部分领域甚至“零中试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喊渴”。有商业航天、芯片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表示,“目前的投资人主要来自北上广深”“前期投资肯定有风险,地方产业基金不敢冒险,怎能吃到产业红利”。中小企业“找人难”,衡阳一家专注高端传感器技术的企业为了招聘一名合适的芯片架构师,辗转全国多地才最终引入。

  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骨架”,产业集群是“血肉”,产业生态是“灵魂”。三者并非割裂替代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没有扎实的产业链,集群便是“空中楼阁”;缺乏集群的空间基础,生态难以落地;没有生态的滋养,产业链和集群则会失去持续进化的能力。

  吴金明把脉湖南产业链的短板,认为本质是“单点强、系统弱,局部优、整体散”。具体表现为产业链韧性不足,创新链衔接不畅,资金链滋养不精准,人才链支撑薄弱。

  在他看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要以场景为纽带,让创新、资本、人才向湖南的产业聚集。

  以做优存量、扩大增量为目标,湖南不断健全相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出台了专门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在“链长制”牵引下,产业链招商“一图两库一队”持续完善,“链主、链长、链生态”协同发力格局进一步巩固。省领导高位协调,破除壁垒、整合资源、优化环境;产业链工作专班在税费、融资、贷款、物流、用能等方面帮助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

  自去年起,湖南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推动企业带问题进高校、专家带成果进企业,促进成果转化与企业转型;同步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专家团队、高校成果“三张清单”,为精准对接提供支撑。来自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目前“双进双转”活动累计推动522个合作项目落地,合同金额达6.7亿元。

  9月19日,湖南举办首届“湘智兴湘”大会。凝练形成275项重点科技人才需求,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余人……湖南向全球创新英才抛出“招贤榜”,深度融合“政—产—学—研—金”各要素,让人才既能“落地”、更能“出彩”。有外省网友评论:湖南又是搭产业场景又是搞天使投资联盟,把“招人容易留人难”的坎迈过去。

  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肖琳子认为,地区发展需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特色,从完善产业链到培育集群,最终构建产业生态,才能形成别人无法复制的深层竞争力。依靠科研和人才是产业竞速的核心,形成科研、人才、项目、产业等诸多环节完整的生态闭环,将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风物长宜放眼量。湖南手握“核心科技”与“制造根基”两张王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协同创新,让各类经营主体如乔木、灌木、草木般竞相生长,最终必将形成一片“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生机勃勃的“雨林式”产业生态。

  (文/谢卓芳 曹娴)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郭玟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链出产业新高度 塑造发展新优势——湖南产业链发展深度观察

338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