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法治论坛(2025)在长沙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26个国家的法学法律界人士共话高水平法治合作
法治护航中非经贸合作行稳致远
7月11日,中非合作论坛—法治论坛(2025)在长沙举行。这是继今年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之后,又一落地湖南的重量级中非交流合作盛会。
论坛上,来自中国和非洲26个国家的法学法律界人士围绕“深化经贸法治合作,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共话未来、同绘蓝图。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法治正成为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行稳致远的关键保障。
湖南具备推动中非法治合作的独特优势
“来到湖南非常高兴,我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开幕式上,埃及总检察院首席检察官阿卜杜勒拉乌夫·阿布泽德作为代表之一发言。
阿布泽德的湖南之行,从5天前便开始了。包括阿布泽德在内的23名来自非洲多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在湘潭大学举行的“非洲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研修班”。
近年来,依托“非洲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研修班”“中国—非洲法律人才培训基地”等多个中非经贸法律人才培训平台,我省为非洲各国开展法律专业人才培训近千人次。
除了法学教育和培训外,湖南在中非法治合作领域还创造了多个“首个”:建成全国首个中非经贸仲裁院,设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非庭审中心,建立全国首个覆盖20多个非洲国家的“非洲法律数据库”。
“不仅可以仲裁中国人和非洲人之间的纠纷,还可以仲裁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商事争议。审理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网络仲裁,大幅降低当事人的费用。”论坛上,湘潭大学非洲经贸法律研究院院长、中非经贸仲裁院院长洪永红关于首个中非经贸仲裁院的情况介绍,引发多国代表关注。
一个月前,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中非经贸仲裁院首次亮相,为百余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与十余家机构建立合作意向。
“这些探索成果在湖南集中涌现,可谓应运而生。”洪永红表示,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户湖南,近5年湖南对非贸易额年均增长20.2%,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成为中国对非经贸合作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湖南具备推动中非法治合作的独特优势。”
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持续的法治支持和保障
论坛上,破解中非法治合作痛点的讨论十分热烈。
“当前中非经贸合作急需既懂法律、英语,又通晓非洲小语种及对象国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教授指出,必须打破教育模式壁垒,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
“完善争端解决机制,方能深化合作、提升便利化。”刚果(金)外交部条法司司长泰迪・卡蒙博・米兰介绍,通过设立具有商事调解与贸易争端解决职能的中非联合商会,为多国经贸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构建中非经贸在线争议解决平台,可以提供包括在线调解与仲裁在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
法治不仅是产能合作的“护航者”,更是“价值创造者”。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兼法律合规部总经理王甲国分享了公司涉外法治的创新实践:在亚吉铁路项目中,创新融合中国标准与东道国需求,并将其纳入合同,成就了非洲首条集设计标准、投融资支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国化”铁路;在埃塞俄比亚,企业创新协同当地银行设计了“资金池”“跨境结算担保”等金融方案,依法合规破解经营瓶颈。
基于企业30年非洲经贸合作的经验,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傅婧英建议,加快商签投资保护协定,对法律政策稳定性作出适当规定,以减少法律环境变动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闭幕式上发布了《中非合作论坛—法治论坛(2025)中非法治合作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明确,将共同培养适应中非经贸合作需求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探索数字经济与法律服务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项目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等,努力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持续的法治支持和保障。
“我们坚信,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法治合作将不断深化……”正如《倡议》所展望的,与会代表们满怀信心地表示,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法治合作框架,创新法治服务模式,中非经贸合作必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产能合作等重点领域结出更多硕果。
(文/何金燕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