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湖南大剧院,观众回味着音乐话剧《西汉有戏·辛追的家宴》。这部多媒体融合剧大量运用数字技术,让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大方向。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当前,湖南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盛势。三湘大地上,传统文化焕新升级,文化新质生产力加速锻造,文化产业活力涌动、实力强劲。
永州祁阳浯溪碑林,曾因风化侵蚀陷入“字迹难辨”的困境。2023年,湖南省实施文物考古和保护、湖湘文化保护传承、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数字化等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借此机遇,“浯溪碑林数字展示与传播项目”启动。
“团队使用专业设备对石碑进行图像采集,再通过图片叠加、算力支撑等技术,让石刻痕迹重新显现。”浯溪碑林数字修复项目负责人孔皓介绍。该团队还打造了碑刻数据库,储存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关系图谱,方便对碑刻后续活化利用。以修复成果为基础,浯溪打造起全球首个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让观众仿佛回到千年前石刻工匠身处岩壁,将文字凿入山石的瞬间。
在湖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唤醒”了无数文物瑰宝,形成了多种“文化+消费”的综合业态——文创、餐饮、观影、阅读、展陈、休闲……
日前,岳阳楼景区依托千年文化IP《岳阳楼记》,打造了沉浸式夜游演艺项目《今上岳阳楼》。项目总承制方湖南省演艺集团《今上岳阳楼》制片人任帅介绍,该项目通过数控装置与裸眼全息影像技术,精心编织4大戏剧场域、3大数字化诗境艺术场域,创造出沉浸式诗境剧场,让观众“穿越”千年,体验北宋风貌。
湖南省把文化和科技融合纳入全省重点改革事项,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3000亿元湖南省金芙蓉产业引导基金专设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子基金,重点聚焦“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投入,为融合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仅催生了新型文化业态,更塑造了新型消费业态。”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君认为,观众在现场实景实境触碰到“诗和远方”,获得更具体验感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享受。而这种全新的消费体验,也为文化产业释放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
2017年12月成立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至今已引进上下游企业4000余家,涵盖一整条数字文化产业链。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党工委书记曾雄表示,园区的任务是当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桥梁、建好生态。为此,产业园设立1亿元“马驹计划”专项资金,扶持有潜力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组建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连续数年举办“马栏山杯”国际音视频算法大赛,形成6万青年人才的创新“蓄水池”。在政策推动下,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正成长为湖南乃至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高地。
(文/禹爱华 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