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率团访问英国期间,湖南省省长毛伟明专程驱车来到中车株洲所全资子公司——丹尼克斯半导体公司考察。
“17年前,我们向湖南输出技术;17年后,我们向湖南引进技术。”丹尼克斯前任首席执行官保罗·泰勒感慨地说。
中车株洲所是“湖南智造”的一张闪亮名片。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反哺”,他们如何实现成功进阶?
4月4日,毛伟明在丹尼克斯半导体公司参观。(孙敏坚 摄)
在高铁飞驰、风电并网、新能源汽车疾驰的背后,一块仅巴掌大小的IGBT芯片(一种复合功率半导体器件),正以每秒上万次的电流开关,掌控着千亿级功率装备的“心跳”。
十余年前,中国轨道交通的这一“命脉”还完全受制于人;十余年后,湖南株洲的8英寸IGBT生产线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这场进阶的起点,正是始于中车株洲所跨越欧亚大陆的一次“精彩跳跃”——收购英国丹尼克斯半导体公司。
破局:一场“非走不可”的跨国并购
时间回溯到2008年。当时,中国高铁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但牵引变流器的核心器件IGBT却无法满足国内大规模需求。一个IGBT器件部件价格不仅相当高,而且采购周期长达数月甚至半年以上。
而从头摸索、一步一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技术、能力和结果也无法保障。
面对现状,中车株洲所将目光瞄准了海外,选择“借船出海”式的开放创新:并购拥有近百年技术积淀的英国丹尼克斯。
这家老牌半导体企业是全球最早的大功率半导体产品独立供应商之一,关联上下游企业180余家,其产品更广泛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高端场景,是欧洲电力电子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彼时,企业正因金融危机暂时陷入发展困境。
2008年10月,中车株洲所以近10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9700万元)收购丹尼克斯75%股权,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首例海外并购;2019年,全面收购丹尼克斯,将丹尼克斯纳为全资子公司。
整合:从“自我造血”到“双向奔赴”
收购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后期如何整合中英两地资源,做大做强功率半导体产业。
为此。一方面,中车株洲所投入巨资,帮助丹尼克斯原有的IGBT生产线实现从4英寸到6英寸的升级换代。同时,公司利用两地的人才、技术和市场经验优势,决定向更为先进的8英寸IGBT技术发起冲刺。
2010年5月,中车株洲所在丹尼克斯成立功率半导体海外研发中心,这也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的首个海外研发中心。
丹尼克斯工厂。(资料图片)
经过6年的努力,2014年6月,由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制的国内第一条8英寸IGBT芯片成功下线。如今,高功率密度3300V、1700V等系列IGBT实现量产并在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场景批量应用,各项参数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年磨一剑,如今,中车株洲所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全面掌握从IGBT芯片、模块、组件到应用的全套技术的企业。
蝶变:从学习追赶者到技术输出者
整合后,带来的是全产业链的爆发。
如今,在株洲,IGBT产业已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到模块封装的完整链条,带动越摩半导体等50余家企业集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中车株洲所的IGBT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更震撼的是,2024年下线的CR450动车组搭载的第六代芯片,能在1秒内完成超快速电流切换,比国外最新产品能耗降低15%,直接推动试验列车跑出453公里时速,将“贴地飞行”变成现实。
中车株洲所主导制定的IGBT国际标准也获得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认证,实现从“产品输出”到“规则输出”的跨越。
丹尼克斯也成为了中车株洲所全球化布局的关键支点。据了解,中车株洲所将自主研发成果“反哺”丹尼克斯,助力丹尼克斯将芯片技术从轨道交通延伸至新能源、智能电网领域,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湖南智造”的名片。去年,公司营业收入4000万英镑,盈利能力也持续向好,实现了收购16年来的持续稳定经营。
双方的合作,结出了“win-win”(双赢)的硕果。
从“买回来”到“走出去”,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反哺”,中车株洲所与丹尼克斯的故事,印证着“中国芯”的能力和底气,也让世界听见了“湖南智造”的澎湃心跳。
当湖南的“智造动力”与欧洲的“工匠精神”共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答案,或许正藏在这枚小小的芯片之中。
(文/孙敏坚 朱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