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看,600年水患变“水利”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0-09-16 07:46 【字体:

  9月11日,拂晓。在宜章县黄沙镇晓夏街村,62岁的村民陈万发早早起床,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背着药箱,径直走向自家玉米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穿梭在绿黄交错的玉米地,陈万发一边仔细检查每株玉米生长情况,一边麻利地喷洒除虫剂。“这是今年种下的第二季玉米,如果收成正常,加上今年6月收割的第一季,全年下来,我承包的26亩玉米地能收5万公斤左右甜玉米哩。”陈万发嘴角微微上扬,笑道。

  收成这么好,这在3年前,是陈万发想都不敢想的事。

  晓夏街村三面环山,地势低洼,每遇到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日子,农田村庄就会被淹没,让本像“聚宝盆”的村子变成了贫困村。“那个场景几乎就是一片汪洋,所有连片的土地变成了连片的池塘,村民们打趣说‘十年就有九年灾,有女不嫁晓夏街’。”陈万发告诉记者,因为山下土地屡屡遭到雨水浸泡,全村60%的水田受到严重影响。

  不得已,一筹莫展的陈万发一家只能搬往3公里外的山上常住。然而,山上受地形制约,本就不是种植经济作物的理想地带,全家仅靠1亩多旱地维持生计。“和山下不同,山上长期缺水,种植的农作物基本上以辣椒、红薯、花生等为主,我和老伴一年下来纯收入只有几百元,甚至连一顿肉都难得吃上。”说起过去的苦日子,陈万发感慨不已。

  2016年初,驻村扶贫工作队挨家走访时发现,水患是晓夏街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水患不除,扶贫产业得不到发展,村民收入想要增长无异于天方夜谭。”工作队队长彭维亮说。

  “开渠!”驻村扶贫工作队当机立断。

  2016年5月,经过前期勘探设计和资金筹集,晓夏街村防洪应急扶贫工程项目正式开挖。“可计划哪里赶得上变化啊!”彭维亮回忆,当开渠隧洞工程完成一半时,因为打到溶洞引发塌方,大量泥浆瞬间涌出,堵住了隧洞口。

  作为队长,面对早已立下的“军令状”,现实如“当头一棒”砸在彭维亮头上。“当时心理压力真的很大,每天寝食难安,一方面工程进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群众生活现状让我担忧。”彭维亮说。

  “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关键工程。”面对老百姓的热切期盼,彭维亮决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清淤,通渠,重新组织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现场会商。在多方积极努力下,2017年4月,长达1600余米的防洪应急工程顺利贯通,终于解决了晓夏街村建村600年以来都未解决的水患问题。2017年底,晓夏街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

  “工程贯通那天,乡亲们奔走相告,连拄着拐杖的老人都不顾病痛前来观看。”彭维亮清晰记得当时情景。

  如今的晓夏街村,土地不再是“海洋”,水稻、生猪、甜玉米等种养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今年,全村可出栏生猪1.2万头;种优质玉米300亩,产品远销广东、香港等地,按照批发价每公斤2.6元预估,效益很可观……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是什么原因让老百姓实现了从‘愁眉苦脸’到‘幸福微笑’的转变?防洪应急扶贫工程解决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这便是他们的‘幸福密码’。”彭维亮说。

  (文/施泉江 罗徽 王华 李恪红)

  ■记者手记

  水安民安,水兴民富

  施泉江 罗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晓夏街村这个两省交汇处的村子,坐享地利之便,多年来却因水受困、因水致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扶贫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产业复制,而是需要把好脉,找出一把适合的、精准的钥匙。“晓夏街村贫困根子就在水,水通则百通。”彭维亮这位“老水利”看准这个理,积极向上争取专项扶贫资金,修建防洪应急扶贫工程,变村里水患为“水利”,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让晓夏街村1000余亩农田旱涝保收,让全村贫困村民脱了贫。

  “防洪隧洞的水通向哪里?”记者问。

  “通向村外的乐水河。所以啊,我们这里修的是渠,通向的是幸福和快乐。”彭维亮说。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宛俊余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走向胜利|看,600年水患变“水利”

137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