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好·我的第70个春节】缝纫机成了“古董”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9-02-05 07:24 【字体:

  

2月2日,戴魁武在细心养护“古董”缝纫机。


  2月3日,戴魁武展示1983年用的扣子、线筒、剪刀和尺子等缝纫工具。


  2月2日,龙品香在给儿女们制作腊鱼。


  2月4日,戴魁武、龙品香一家三世同堂,拍摄喜庆的“全家福”。

  猪肚煲土鸡、红烧水鱼、粉丝烧牛肉……女儿主厨,老伴龙品香打下手。

  大年三十,戴魁武全家在衡阳县大安乡黄塘村的老屋吃年夜饭。

  除了在韩国从事翻译工作、不能回家过年的外孙女舒莹,一家人全部聚齐。

  吃完年夜饭,晚上煮饺子,一家人看央视春晚守岁。

  ……

  人生的第70个春节,戴魁武与家人团团圆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在一起。

  戴魁武和老伴龙品香与共和国同龄,都出生于1949年。

  1969年结婚时,戴魁武和姐夫学裁缝刚出师,家里什么都没有,就和爱人住在山上的父母家。

  “二十几年前,一到腊月,活就会很多,搞手脚不赢。赶工时,大年三十都在缝纫机上忙,团年饭都没时间吃。有时候还要几个孩子帮忙划粉、熨衣物。”戴魁武回忆。

  划粉、火式熨斗、线筒,还有一架接近于“古董”级别的老式缝纫机。“拉扯大三个孩子都是靠的它们。”腊月二十八,在老屋里,戴魁武抚摸着承载了他三十多年记忆的缝纫机,感触良多。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物资匮乏。红白喜事、人情来往都喜欢做两身好衣服。戴魁武做裁缝做出了名气,西服、呢子衣样样在行,十里八乡的乡亲也都喜欢找他。

  衣服少,乡亲们就将布料送到家里来,做“包工”。如果一家人要做的衣服多,就会请戴魁武去做“上门工”。做“上门工”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在上门的头天晚上派家里的壮劳力把缝纫机和其他设备搬到自己家。第二天一清早,戴魁武就会上门。

  最开始做裁缝时布料主要是洋布和棉布,洋布主要做衬衣、棉布主要做厚袄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些化纤织品开始流行,“的确良”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面料。这个时候,戴魁武开始做“的确良”衬衣。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子女纷纷成家立业,做了一辈子裁缝的戴魁武终于闲了下来,跟着子女进城享福去了,那台赖以谋生的缝纫机就成了摆设。

  偶尔,他也想“玩玩票”,用这台“老古董”去为别人做几身新潮的衣裳。尽管手艺是杠杠的,可现在人们都是买衣服穿,做衣裳这个词也与缝纫机一样成了“古董”。

  (文/颜斌 朱玉文 图/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罗雅琴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越来越好·我的第70个春节】缝纫机成了“古董”

74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