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湘西工业在改革中奋力前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2018-12-14 10:53 【字体:

  改革开放之前,湘西州工业基础薄弱,即使在国家的支持下,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小氮肥、小水电、小钢铁、小煤窑、小水泥等“五小工厂”。

  1978年,湘西州工业迎来改革新时期,先后组建了湖南湘泉集团、湖南三立集团、湖南东方锰业集团、湖南闻得福等知名企业,湘西工业发展基础得到增强。

  1997年,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当时我省率先上市的三家上市公司之一,成为湘西州工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州委、州政府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特色食品为基础,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2017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实现142亿元,是1978年的250倍、2001年的10倍。

  改革引领发展,发展见证奇迹。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近日,记者深入湘西州多家企业采访,记录改革开放发展故事和成果,激励广大工业战线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缔造“酒鬼酒”奇迹

  俯瞰吉首市北大门“振武营”,酒鬼酒生态工业园静卧山谷。酒香飘十里,酒鬼扬天下。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白酒行业的巨擘,书写着湘西州工业发展的奇迹,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成就的丰功伟绩。

  王锡炳——酒鬼酒成长、崛起乃至缔造奇迹的耕耘者和见证人。

  1970年,王锡炳高中毕业后到吉首市酒厂工作,做会计。1975年,开始担任酒厂厂长。当时,酒厂员工八十几号人,流动资金不足8万元。

  从1956年建厂,历经近20年发展,吉首酒厂为何规模停滞不前,企业发展后劲乏力?王锡炳说了几件“小事”。

  改革开放前,企业都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上头叫生产多少,酒厂就生产多少,根本没有“盈利”这一概念,因为那是“利润挂帅”,是资本主义提倡的,是要被批判的。

  王锡炳搞会计,账本上的进出账都用——“增减”计数法,“借贷”“收支”等外来引进的财务概念不用。

  酒厂的干部员工统一由国家招干招工,工人工资按照行业来分,从事重工业的三十几块钱一个月,从事轻工业的二十几块钱一个月。

  看似“小事”,却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思想观念落后,体制僵化导致企业发展乏力的历史事实。

  再加之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等原因,湘西工业极为落后。

  年富力强的王锡炳上任酒厂厂长后,自然想大干一番。然而,起初并不顺利。

  “当时,我想把酒厂的酒改名‘湘泉’,意思是湘西好泉水酿出来的酒。但很多人都反对,认为‘湘’是湖南的简称,太大了。后来有段时间只好借用吉首的这条河,峒河,改叫‘峒河大曲’!观念不开放,企业寸步难行。”王锡炳回忆。

  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到了湘西,这让酒厂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很快,在州委、州政府的科学决策下,对酒厂实行大胆改革,为酒厂发展破解了两大关键性瓶颈:一是实行企业经营承包制,从体制上彻底打破了束缚;二是尊重市场经济,价格随行就市,使得酒厂发展如脱缰的野马。

  “第一次承包期为5年,我们自己管自己,松绑了,自主了,自由了。”乘着改革的春风,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主发展,酒厂踩着两个“风火轮”,健步如飞,高速发展!

  一个“风火轮”是创品牌。酒厂成立了创制名酒的技术攻关小组。攻关小组历经一年多时间,反复几十次实验,终于在井泉胜地吉首振武营“三眼泉”边的简易工棚里创制出“湘泉”“酒鬼”名牌,并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酒类评比中荣获金奖。1995年,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为湘泉酒、酒鬼酒颁发了“国产精品”证书。同年7月,被世界名牌消费品认定委员会认定为“世界名牌消费品”。

  另一个“风火轮”就是走市场。上世纪80年代初,王锡炳带领企业一班人马背着酒坛子,开赴北京,以酒邀客,以酒会友,凭着湘西土家苗家儿女的热情,让北京城出现了湘西美酒的独特醇香。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1987年黄永玉回乡为公司设计酒鬼酒酒瓶,名人与名酒融合叠加,湘泉酒文化香飘九州。“湘泉”“酒鬼”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广,名牌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很快,酒鬼酒与茅台、五粮液并称高端白酒界的“三驾马车”,在价格上更是超过后二者。

  1992年,湘泉酒总厂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跻身国家大型企业,“酒鬼酒”进入黄金发展期。1997年7月,“湘酒鬼”股票上市成功,在“上市”引擎的牵引下,湘泉快速向现代企业迈进。

  站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风口”,酒鬼酒一路飞奔。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先后投资2亿多元,历时十几年,分四期工程,筹建了雄伟壮观的湘泉城,使湘泉集团的主要产品产能达到了湘泉一万吨,酒鬼一千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酒鬼酒公司一个普通员工的月工资就有四五千元。”在酒鬼酒工作多年的文军山称赞酒鬼酒公司成长为企业员工带来福利,更为政府带来不菲的税收。

  “酒鬼酒上市的时候,包括酒鬼酒在内,全省仅有三家上市公司,全国也才300来家!”王锡炳说,“作为时代的亲历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是改革开放缔造了我们湘西酒鬼酒的奇迹!”

  王锡炳之后的酒鬼酒,一路经历了高歌,沉浮,颠簸,和再发展。就在前不久的10月24日,全面接盘酒鬼酒公司的中粮集团在长沙召开“新格局、新战略、新征程”为主题的酒鬼酒战略发布会,构筑蓝图,谋划企业未来发展。

  显然,在每一个时代的拐点,改革、开放、创新、奋进……一直陪伴着酒鬼酒公司前行!

  改革创新造就时代“弄潮儿”

  11月5日,隆冬的沅江畔,天高云淡。

  在湖南恒裕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洋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泸溪县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听这位年轻的企业家讲述他的创业故事。

  众所周知,泸溪县是湘西州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80年代,工业曾红红火火,在湘西州各县市中可谓“独占鳌头”。

  铝矿产业是泸溪县的招牌,一个县的铝粉就占全国铝粉产量的60%。

  “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的一个微细铝粉中试项目落户我们泸溪,建成了当时全国第一条铝粉生产线,年产量大概200吨。”泸溪县委书记杜晓勇回忆。

  正是这条生产线为泸溪县后来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一批本土新材料公司相继成立,“各路诸侯”开始“群雄并起”。

  刘海洋便是当下泸溪县“铝粉”行业的“一方诸侯”。

  1997年,大学毕业后的刘海洋分配到县里一家国有企业上班,拿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国家饭”。三年后,刘海洋辞掉了这份让不少人羡慕的工作,开始继承“父业”。

  “改革开放后,大家观念变了,下海的、创业的,特别多,当时,我也有抱负,也想做一名时代的‘弄潮儿’。”刘海洋介绍,当年,父亲和几个合伙人承包县里的一家铝粉厂,自己也想从体制内走出来,和父亲一起,大干一把。

  正好,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在经历国企改制的阵痛后,国内经济发展焕发生机,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特别是在泸溪县委、县政府“工业立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泸溪县铝矿产业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004年,刘海洋家族主导的铝粉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年产300吨扩产到年产3000吨;2011年,铝粉厂大幅扩大生产规模,年产达到8000吨,企业正式更名为“金马铝业公司”。

  然而,到了2012年后,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市场变化影响,泸溪工业再次经历阵痛。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0.8亿元,201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6.5亿元,工业经济持续滑落,经济形势严峻。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泸溪县全力实施“工业强县,环境创优”发展方略,坚持创新创业并举,巧打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版,大力发展工业新兴产业,以工业园“两高一低”建新兴产业群为基点,打造新金属材料精深与铝精深加工等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微细铝粉是一种基础原材料,开始主要用于军工产品。”刘海洋介绍,当时公司虽多,但生产工艺陈旧,产品质量不高,市场话语权不足,要适应国家工业结构性调整,必须对产品“改革创新”。

  自2013年起,刘海洋组织专业的研发团队通过与台湾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进行深度产学研技术合作,共同开发中高体分碳化硅铝基复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恒裕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自公司成立以来,已申报国家各项专利33项,获得各项专利授权23项,其中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特别是公司生产的铝基复合材料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产业化项目建设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国内首创采用粉末冶金法利用球形铝粉为原料生产碳化硅铝基复合材料的高科技企业。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体制改革,得靠政府。产品创新,得靠自己”,这些都是刘海洋在创业过程中的“领悟”。由以前生产单一、低端的铝粉到如今生产多样、高端的铝基复合材料。装“鸡蛋”的“篮子”多了,产品创新了,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活力就大大提高了。

  “公司从我父亲到我,公司名字从‘金马’,到现在的‘恒裕’,见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的重大革新和转型升级。”刘海洋说,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硬措施,让企业能够迎难而上,展翅高飞。

  蓝天白云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正在沅水江畔崛起,见证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西工业发展的昂扬步伐!

  2017年,泸溪县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3%,规模工业企业上缴税收1.4亿元,增长36.6%,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规模企业65%以上产品产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3%。与此同时,以铝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方向的泸溪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园得到省委书记杜家毫的高度肯定,并命名题词。

  当然,在泸溪县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优秀企业云集,刘海洋仅仅是“弄潮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各个行业,通过创新、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优秀企业家不胜枚举。

  “弄潮儿”书写时代,改变湘西。

  没有改革突破就没有湘西经济开发区

  湘西州府吉首,是一座典型的山谷之城。

  从天空俯瞰,吉首老城、乾州古城、州府新城,至南向北,三大板块,“泾渭分明”,形象地勾勒出吉首市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

  时间,忠实地记录着湘西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

  湘西经开区是州委、州政府直接管理的省级开发区,2004年7月开工建设,辖1个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总规划建设用地20.5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7.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14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按照“州府新城、产业新区”发展定位,从“六无起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锐意进取,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曾经的荒坡村落建设成为武陵山区一座现代化新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湘西经济开发区。”面对巨变,州政协副主席、湘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向顺荣由衷感叹。

  湘西经济开发区起初叫吉凤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成立伊始,并不被看好。不被看好的原因很多:湘西地处湖南西部边陲,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所需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资金不足。这一系列不利因素,让不少人质疑经开区这面“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

  “这些质疑,确实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经开区成立之初,我们去广东沿海城市招商,坐的是公交车,总被人瞧不起,要见公司的决策人,难。那些老总根本就不知道吉首在哪里,个别被我们的诚心所感动,来了湘西之后,项目也大都搞不成。”湘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文君提起当年的“寒酸”,颇有感慨。

  湘西经开区一时难以打开局面,为质疑者增添了“口实”。然而,湘西经开区承载着振兴湘西工业的使命。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湘西经开区全体干部铆足干劲,誓言为全州工业发展“杀出一条血路”!

  常言道,开放思想天地宽,转变观念办法多。

  为破解资金瓶颈,经开区在“土地”上做足“文章”。一方面,利用部分土地资源搞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让部分土地进入市场,引进项目的同时,利用土地获取的资金,再反哺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构成良性循环,破解资金瓶颈。

  为解决招商难题,经开区在“产业”上动足“脑筋”。长期以来,矿业经济是湘西州的主导产业。“一矿独大”的局面也成为湘西州招商引资困难的重要因素。如何不走老路,开辟新路,成为湘西经开区着力的重点。经过科学调研,动足“脑筋”后,湘西经开区确定将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食品生物等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原材料生产主要在湘西本地,产品销售市场大多在湘西及周边西南一带地区,且需要较多劳动力资源。总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招商难题逐步化解。

  为弥补自身不足,经开区在“服务”上想足“办法”。诚然,湘西发展工业,在区位交通、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为弥补不足,招好商,留住商,必须在“服务”上想足“办法”。2011年湘西经开区作为我州“8+1”体制正式运行。设立了金库,建立了一级财政。州直10个部门同时授权,开发区用“二号公章”形式行使州级经济管理权限。2017年通过推行部门职能整合,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通过推行“区街合一”,将开发区和街道的重叠职能进行合并,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推动“最多跑一次”,减少办事环节,将原先的“保姆式”服务升级为“店小二式”服务。一整套机制、体制层面的改革、创新,在服务上,想足“办法”,创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让湘西经开区成功“逆袭”!

  “在湘西投资,来之前,很犹豫。来了,就不想走了。”从外地来湘西经开区投资创业的唯想电子公司董事长温玉湘多次婉拒家乡“返乡创业”的邀请,“扎根”湘西。

  “我们在这里发展,经开区有‘专班’跟踪服务,有什么难题,第一时间解决,我们要把根深深地扎在这里。”广州洁宝日化有限公司自2009年入住湘西经开区后,董事长周金平为在这里享受到的“全天候”服务赞叹不已。目前,公司正着手将总部从广州搬到湘西经开区,“定居”湘西。

  ……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今年1至11月,经开区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预计完成技工贸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28%;财政总收入7.74亿元,同比增长58.7%;预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5.16亿元,同比增长34.5%;预计实现进出口额1.72亿美元,同比增长32.3%。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州前列,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呈现出了结构趋优、活力彰显、后劲增强的可喜局面。

  由招商难到“招大引强”且“留得住”;从起步晚,到发展快;从25万元启动资金起步,到如今成长为总投资数百亿元的产业新城。湘西经开区的每一次蝶变,都见证了湘西工业发展在改革中步步前行的铿锵脚步。

  改革不停,发展不止!

信息来源: 团结报    责任编辑: 湖南日报_宋太桓
打印 收藏
相关阅读

【湘西州】湘西工业在改革中奋力前行

761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