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兜牢民生幸福网底
时间:2018-07-09 08:41:00
    嘉宾:
    摘要:
    •   1、介绍十九大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

        2、介绍湖南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3、介绍湖南省城乡低保工作的主要做法;

        4、介绍湖南省特困供养机构建设和转型方面所做的工作;

        5、介绍湖南省医疗救助方面主要做法;

        6、介绍湖南省临时救助主要做法;

        7、介绍湖南省在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方面的主要做法。

    访谈实录
    • 介绍十九大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我是本次节目的主持人。今天,非常荣幸能邀请到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慈英同志,就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兜牢民生幸福网底”与大家进行在线交流。

        陈慈英: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很高兴能有这么好的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也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陈慈英副厅长,您好!近年来,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社会救助工作摆在很突出、很重要的位置。您能和我谈谈新时期社会救助的新定位新要求吗。

        陈慈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党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这一新征程中,社会救助责无旁贷。通读十九大报告,我的理解,十九大明确了社会救助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核心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社会救助面对的是最困难的人民群众,更需要仅仅围绕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确保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度,这就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基本原则就是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兜底线就是要做好兜底性民生保障,确保底线公平;“织密网就是要建立健全民生保障安全网,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建机制就是要从制度上为民生保障提供保证。主要内容就是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能否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的关键,是确保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和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制度安排。目标任务就是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是新时代社会救助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救助工作的目标任务。

    • 介绍湖南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主持人:我们知道,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社会救助体系作为保障民生的重点内容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省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陈慈英: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国务院于2004年提出的,明确了民政部门作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牵头单位。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提出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及社会力量参与的“8+1”社会救助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救助工作体制机制。省政府成立了以政府分管省长为组长,民政、财政、卫生、教育、人社、建设等18个部门参加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基层落实”的工作管理体制,整合各部门社会救助资源、落实各项配套救助政策,大大提升了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二是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的各项救助制度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我省已有城乡低保、灾害救助、特困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住房救助、扶贫开发、司法援助、再就业援助、科技援助以及水、电、燃气、收视等优惠减免政策近30项救助政策,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对城乡困难群众实行救助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三是社会救助成效明显。目前,我省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多项救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基本得到落实。以2017年为例,社会救助体系涉及到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补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教育救助、就业补贴、危房改造、慈善救助等资金共计219亿元,约有1826万困难群众得到不同程度救助。

    • 介绍湖南省城乡低保工作的主要做法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湖南省在推进城乡低保工作有哪些新举措?

        陈慈英:截止20183月,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25.6万人。全省农村低保标准均已超过3200/年;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175元。主要做法:一是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2017年,全省农村低保标准达到3741/年,月人均救助水平149元;城市低保标准达到444/月,月人均救助水平297元。2018年,省政府将“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纳入重点民生实事考核,明确2018年农村低保标准不得低于3200/年;城市低保标准不得低于480/月(最低工资标准一、二档地区)或430/月(最低工资标准三、四档地区);城乡低保救助水平分别不得低于320/月和170/月。二是提升城乡低保规范化水平。20175月至8月,全省部署开展了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认定清理整顿工作,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增强了制度的严肃性,促进了政策衔接,提升了资金绩效。今年4月份开始,省民政厅、省纪委驻厅纪检组联合部署全省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制定了《全省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农村低保清理整顿工作“回头看”,稳步开展城市低保工作清理,强化对低保兜底保障对象分类保障帮扶措施,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三是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衔接2017年以来,制定出台了《湖南省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湖南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及时将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农村低保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度衔接、对象衔接、标准衔接。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一方面实现了信息共享。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已和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教育厅、省残联等部门进行了共享,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部门之间数据信息比对工作。另一方面,在全省开展了村务公开“亮栏”行动,将社会救助信息纳入村务公开内容,动态公示社会救助的相关政策、救助对象和救助金额。同时,将全省农村低保对象相关信息推送至各级纪委互联网+监督平台和各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 介绍湖南省特困供养机构建设和转型方面所做的工作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湖南在推进特困供养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陈慈英:目前,全省共有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972所,集中供养特困人员6.1万人。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供养服务环境。2004以来,连续14年将敬老院建设纳入省市县三级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2017年,在全国率先推进敬老院护理区建设,新建和改建照料护理床位6000余张;今年,又制定了《湖南省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设和照料护理区建设三年规划》,新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将具备基本照料护理能力、床位150张以上。二是探索开展社会化改革,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机构建设和服务管理,提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建立敬老院运转经费省级补贴长效机制。从2017年起,省级财政每年至少安排4200万元对全省敬老院运转经费给予补助,以缓解特困供养机构运转经费不足的问题。

    • 介绍湖南省医疗救助方面主要做法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湖南在医疗救助方面的主要做法。

        陈慈英:2017年,全省医疗救助456.9万人次,支出15.03亿元,其中住院救助86万人次,门诊救助28万人次。主要做法:一是完善民政医疗救助政策。制定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30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全省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规定》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救助的病种、救助标准、救助方式等。二是资助低保及特困供养人员参保。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低保家庭给予定额资助(具体标准由各地制定)。三是开展门诊医疗救助。为患特殊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的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给予门诊救助。四是开展大病医疗救助。对患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9种重特大疾病的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家庭成员、低收入救助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按比例给予救助,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医疗费用压力。五是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为健全我省“基本医疗+大病医疗+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1712月,我省率先出台《关于在全省深度贫困县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试点的通知》,从201811日起,在城步县等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试点,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大病住院医疗救助和特殊病种(含慢性病、重大疾病、罕见病)门诊医疗救助。大病救助最高可以救助5万元,特殊门诊年救助可达8000元。根据省政府要求,医疗救助政策将在7月份在全省推开。

    • 介绍湖南省在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方面的主要做法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湖南在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陈慈英:基层社会救助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地,2017915日,民政部与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的意见》,我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民政经办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受到民政部的高度肯定,在民政参阅上全文刊登,向全国推荐湖南经验。文件明确了资金来源、人员配置等,切实做到“四个确保”:市县确保有公务员机构编制。市县级社会救助机构行使的是依法救助职能,要求各地必须要明确为公务员和参公机构,且根据法律规定,至少应配备2名以上的公务员编制。乡镇确保有足够经办人员。社会救助对象多、工作量大,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才能确保精准认定、动态管理。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测算人员需求,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配足配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确保有办事场地。依托政府办事大厅、综合性服务窗口,在全省所有市县、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或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中心,整合资源,配齐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确保有机构管事、有地方办事。确保有经费保障。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文件中明确的“政府购买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从各级既有的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社会救助专项资金等预算中统筹安排”要求,将社会救助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陈慈英副厅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们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陈慈英副厅长,也谢谢大家的关注。

        陈慈英: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关注!

    • 介绍湖南省临时救助主要做法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湖南省在临时救助方面所做的工作。

        陈慈英:近年来,临时救助作为专项救助政策,充分发挥了与城乡低保政策无缝对接和有益补充的作用,及时缓解了困难群众的暂时生活困难。一是完善了临时救助制度。近年来,各地在国家、省里文件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了主动发现、部门联动、快速响应的临时救助机制。二是逐年加大资金投入。2016年,全省共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73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6.5亿元;2017年,全省临时救助111.6万人次,救助金额9.4亿元,平均救助水平855//次,救助人次和救助资金比2016年分别增长67.8%64.3%;今年1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议定省级财政在2018年原预算基础上增加2.2亿元临时救助资金预算。三是深化了救急难试点。2015年,我省在湘潭市和长沙市雨花区等18个县(区)开展了 救急难综合试点。各试点单位因地制宜,探索救急难工作模式,张家界市永定区建立协调机制、工作平台、多部门协同开展救急难的模式,长沙市望城区雷锋580”热线救助、株洲市天元区每年预算1000万元用于救急难等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网友提问
    • 一米阳光

        请问湖南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8-07-09 08:32:00

    • 天空之城

          请问湖南省医疗救助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

      2018-07-09 08:35:00

    • 湘里湘气

        请问湖南省临时救助有哪些主要做法?

      2018-07-09 08:36:00

    • 大地

        请问湖南省在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方面的主要做法?

      2018-07-09 08: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