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自然资源“一本账”,实现“一家出数据、大家用数据”;382家绿色矿山“披绿生金”,“内涵”与“颜值”一起提升……11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专场)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南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实现生态修复与资源保障双提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沃土生金,稳固发展根基
初冬时节,浏阳市柏加镇低效农用地集中垦造耕地示范区沐浴着暖阳,为来年的播种积蓄力量。这里的肥沃土壤来自于黄花机场T3建设项目的转运自然土,同时结合浏江高速建设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以此保障新增耕地质量。
这是湖南坚决端牢粮食饭碗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湖南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统筹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湖南现有耕地5502.76万亩,超过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130.1万亩,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相比2020年下降61.5%,连续两年获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
省委将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改革纳入第一批重点改革事项,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推进“山上换山下、小田改大田、分散变集中”,耕地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创新开展土地、矿产、规划领域“双零”行动(存量违法问题全清零、新增违法问题零容忍),“十四五”期间,全省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较“十三五”时期下降97.78%。
守护三湘粮仓,全省各地进行积极探索。岳阳市君山区实施长江补水工程,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常德市澧县试行“平急两用”,在西官垸进行低效林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新增耕地低水种养、高水蓄洪;娄底市双峰县推动“低效变高效”,结合水利设施建设,将低效养殖水面恢复为优质水田,引导种植优势品种。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省铺开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山顶林戴帽、山中果缠腰、山下吨粮田’的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志军在发布会上介绍。
绿色矿业,唤醒“沉睡宝藏”
2025年7月8日,省自然资源厅披露,在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通天庙矿段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刷新了同类矿床规模纪录。
“家里有矿”底气足。“十四五”以来,湖南坚决扛起矿业产业的主管责任,全面推进矿业开发布局优化、战略找矿突破、绿色矿山建设等,切实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为全省打造万亿矿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发布会介绍,湖南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省探明矿产122种,钨、铋等34种矿产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三,“十四五”时期新增锰矿资源量5567.6万吨、锂矿资源量225.3万吨。
要发展,更要绿色的发展。五年来,我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支撑美丽湖南建设更加有力有为。建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着力构筑“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省共计投入生态修复资金91.71亿元,完成保护修复面积132万亩;建成绿色矿山382家,数量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大中型矿山比例从15.59%提升至45.7%。
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蝶变为绿意盎然的公园,一大批优秀案例脱颖而出。冷水江锑煤矿区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西洞庭湖、圭塘河、大通湖、湘江新区矿坑、宝山铅锌银矿等11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数字赋能,激活要素引擎
鼠标轻点,地块三维影像、规划条件、周边配套等信息一目了然;输入需求,系统自动匹配矿产、森林、湿地、水等全省可用的自然资源,一键加入“购物车”……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全要素市场平台上,用户不用多地奔走,轻松“云选资源”。
五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聚力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保障更加精准高效。
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在规划中为9311个重点项目预留发展空间,保障了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张吉怀铁路等1292个重大项目及时落地。
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省级自然资源全要素市场平台。土地、矿产等6类资源要素在平台上实现全品类集成、立体化展示、交互式推介、多场景运用,改变了过去单要素出让方式,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主体的土地、矿产、森林、湿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相关权益,打造成综合性“资产包”供应。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十部门协同机制,让审批监管由“单打独斗”变成“部门协同”。
平台好不好用,市场来说话。
今年5月,湖南省自然资源全要素市场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推介会上亮相。一经演示,备受欢迎。组合供应项目中,郴州市资兴市“东江戏水·回龙寻山”项目和永州市金洞管理区“避暑胜地·康养金洞”项目顺利签约,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湖南省自然资源全要素市场平台已成交各类资源超1500宗,总金额突破430亿元。
益阳桃江“桃花江竹海”项目今年4月成交后,第二季度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带动直接就业1000余人,人均可年增收1500元。与此同时,政府将增值部分反哺于生态修复与乡村建设,实现企业开发收益、村民增收致富与政府生态治理的多元共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自2024年初启动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交易以来,全省实施两批试点36个项目,8个成功交易,金额29.33亿元,今年年底绝大部分能成交,预计成交额超60亿元。”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李全胜发布新闻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自然资源副总督察龙军回答记者提问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文回答记者提问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欧阳志军回答记者提问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琤回答记者提问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主持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