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报告》新闻通报会

湖南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13-01-18 16:28 【字体: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报告》新闻通报会发布辞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宁艳芳

  (2013年1月17日)

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新闻媒体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2012年是我国风景名胜区设立30周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公布了《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系统阐述30年来我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成就。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要求,我厅组织编制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省关于风景名胜区工作的第一本行业发展报告,对于全省风景名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报告》成果来之不易,期间,多次组织专家审查,征集行业意见,直接参与编制人员达150余名。《报告》包括风景名胜区资源、发展历程、设置现状、保护与管理、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贡献、重大事件、发展分析和发展展望8个部分,全文共15000字。《报告》系统地分析了我省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类型、价值和特点,全面回顾了我省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设置现状和20件重大历史事件,重点介绍了我省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法规制度、规划编制、监督管理等8个方面所做的工作,深刻阐释了风景名胜区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客观分析了我省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条件,提出了我省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报告》发布的目的是客观反映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概况和成就,提高公众对风景名胜区的认识,增强公众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意识,推进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报告》主要内容作个介绍:

  一、我省风景名胜区资源特点

  湖南风景名胜资源遍布三湘大地,按山脉可分为幕阜-罗霄山脉、武陵-雪峰山脉、五岭三大风景聚集区,按水系可分为环洞庭湖、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五大风景资源聚集带,总体上形成“三山为屏障、四水入洞庭”的空间分布格局。

  我省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人文景源有人物、建筑、园景、风物等,涵盖了全国类型的100%;自然景源有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占全国类型的85%。

  从人文资源看,我省大部分风景名胜区是湖湘文化的历史见证和生存载体,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圣地和重要纪念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宝库。

  从自然资源看,我省风景名胜资源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湿地核心组成部分,堪称中亚热带地区的生物基因库、生态系统的主要代表。特别是武陵源、崀山两个世界自然遗产,代表了具有全球意义的“罕见自然美”。

  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社会公益事业,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重大成果。我国建立风景名胜区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保留一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地建设管理,永续地发展利用。

  在过去的30年中,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湖南生态安全、弘扬湖湘历史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合拼搏下区管理机构的(一)建立了较完善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体系

  30年来,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共有2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包括武陵源、崀山2处世界遗产,南岳衡山、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万佛山—侗寨3处国家遗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717.87平方公里,占我省国土总面积的比例由1982年的0.47%提高到目前的3.64%,基本覆盖了我省各类地理区域,为我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管理体制方面,形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市州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多级管理架构,探索形成了政府直接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管理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三种管理模式,对全省风景名胜区进行有效管理。

  (二)建立健全了的风景名胜区法规制度体系

  目前,我省已有和武陵源、崀山、南岳衡山、岳麓山、猛洞河、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万佛山—侗寨、韶山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制定了专项保护条例。

  湖南省人民政府相继印发了《加强和改进全省城乡规划工作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通知》、《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我厅出台了《湖南省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暂行规定》、《湖南省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报批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规范性文件,为风景名胜区有效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建立了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我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覆盖率达80%。2012年,我厅组织编制了《湖南省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定期对风景名胜区进行执法检查,根据需要组织专项检查,下发检查通报,督促落实整改。2010年至2012年,我省率先推行执法检查现场下发执法告知和整改通知的制度,并开展了建设项目“回头看”专项检查。这一创新做法,在2012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誉为“湖南模式”。

  我省风景名胜区不同程度的建立了信息监管平台、规划执行和资源保护报告制度,部分风景名胜区实现了核心景区实时动态监控,1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数据监测、图斑管理范围,武陵源等风景名胜区开展了“数字化”景区建设。依托湖南省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专家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申报、风景名胜区规划评估、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方案开展专业技术论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信息及时在湖南建设网、中国丹霞网进行公布。

  (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

  30年来,风景名胜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趋显著。风景名胜区促进了政府和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除了成为带动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促进当地农民致富、增加社会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拉动了包括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园林绿化、建筑与工程、广告宣传、环境技术、商业贸易以及工艺纪念品开发生产等相关产业链。“十二五”以来,全省风景名胜区共接纳游客总量达5.75亿人次,创造了4019亿元的总收入,累计每年以25.6%速度递增。

  三、我省风景名胜事业发展展望

  当前,我省风景名胜区正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将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工作纳入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民众的文化、游憩、休闲需求日益增长;城镇综合承载和旅游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区位交通条件快速改善,风景名胜区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积极推进风景名胜区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推广风景名胜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及试点示范,加快风景名胜区的创建工作,提升覆盖全省的风景名胜区信息和监管系统,推进国际国内合作。到2015年,争取实现国家遗产4—5处,国家级风景区23—24处,省级风景区数量50处左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覆盖率达到100%,核心景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7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基本实现清洁能源、环保交通、景区门禁系统、遥感动态监测全覆盖,使我省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工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到2030年,全面实现以潇湘胜景为载体,湖湘文化为内涵,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为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为支撑,结构完整的省域风景名胜区体系。风景名胜区数量达到110处左右,总面积11500余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0%。其中,世界遗产翻一番,风景区过百,使我省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工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全国、全省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作为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工作者,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把握我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方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积极弘扬湖湘文化,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规划管理与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再次感谢在座各位长期以来对我省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信息来源: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

现场图片

  • DSC_1016.JPG

  • 主持人

  • 发布人

  • 新闻通气会全景

  •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宁艳芳通报相关情况

相关阅读

《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报告》新闻通报会

744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