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要着力推进攻克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是我市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十大改革之一。为全面、真实了解试点村居民对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政策措施的评价与相关要求、建议,以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3月中旬,株洲市政府选择在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形成本分析报告。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表围绕村民支持态度、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土地集约经营、集中居住、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设计了27道题目,其中包括26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在省政府门户网上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从2010年3月17日开始至2011年10月30日,共有115人次参加网上调查。
二、问卷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
(一)对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支持率很高,农民对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1、广泛支持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调查表明,很支持和比较支持的占62.83%,不支持的只有5.31%,这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是支持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的,这也说明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调查发现,有信心的占52.21%,观望的占39.82%,不看好的仅占7.96%,这说明,只要相关的政策制定得科学合理、措施得力,真正从维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出发,绝大多数群众能理解、支持甚至参与统筹城乡发展改革。
(二)户籍制度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农民对配套政策措施充满期待
通过今年统筹办下发的一号文件, 让农民看到“农转城”在保留原有权益的同时所带来的医疗、就业、社保等诸多好处。数据显示,在保留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的使用权的前提下,对转为城市居民户口表示愿意和没有意见的占到69.02%,这可以带动随大流的4.42%,这三种意见相加,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愿意带着土地权益进城。
(三)绝大多数比较愿意在规划好的集中居住区居住,农民对设立新社区充满期待
1、集中居住的意愿很明显。调查发现,对到规划的集中居住区去居住表示愿意和无所谓态度的占83.19%,只有16.81%的农民不愿意。同时,规划自建和统规统建的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只要做好集中居住区规划,配套好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绝大部分的农民愿意在集中居住区居住。至于是选择按规划自建房屋还是统规统建,可以根据村里实际情况,交给村民自己决定。
2、对合并2个以上的村为一个社区的支持率很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居民,农村人口大大减少,这就需要把一些村合并为一个新的社区。调查显示,对合并2个以上的村为一个农村社区的可行性,持支持和无所谓的占到89.38%。
(四)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耕地集中经营有待大力发展,农民对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所带来的高收益充满期待
1、绝大多数支持土地流转进行集中经营,积极性很高。据了解,14个村基本上都开展了土地流转进行集中经营,而且效果较为明显,数据显示有73.45%的农民支持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73.45%的农民认为集中经营的效果好于农户单独经营。
2、对宅基地和其它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发证时,选择完全按已有的面积不作调整、根据全村每户的平均面积适当调整和按人口重新划定面积的比例都比较高。因此,在开展此项工作时,要充分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形式确定选择合适的标准。
3、当前的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问卷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规范性的规定、农民利益受损、纠纷增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五)参加就业培训的意愿非常强,农民对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培训充满期待
1、工作技能培训和法律政策学习是重点。88.5%的农民认为很有必要参加就业培训,而且表示最需要参加的是工作技能培训和法律政策学习这两方面内容。
2、政府办的就业服务机构还有待加强。54.87%的农民认为当地没有政府办的就业服务机构,27.43%的不清楚到底有没有,大部分地区较少或很少定期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
(六)新农合制度和农村低保得到充分认可,农民对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充满期待
1、新农合制度和农村低保得到充分认可,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统计表明,56.64%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推行的新农合对农民看病作用比较大或非常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报销比例过低、个人承担的部分太大,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和提升报销比例。34.51%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低保对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帮助比较大或非常大。
2、增加政府投入、降低个人缴费水平,提高给付水平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点,同时还要提高农民参险的积极性以及加快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衔接。
3、54.86%的调查对象认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时机已经成熟。
(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民对建立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充满期待
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还很落后于城市。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尤为突出,占的比例非常高。
2、需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普遍反映对居住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满意或基本满意,特别是交通和供气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我们欣喜的看到,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各项政策措施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下一步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坚定了我们开展此项改革工作的信心。为更好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建议当前要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国际标准,去年我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2030年以后,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时期。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养儿防老的功能在退化,负担非常沉重。因此,建议尽快打通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低保与城市居民养老保险、低保政策的连接通道,做到制度上的接轨,可以借鉴成都、嘉兴等外地的成功做法,制定“株洲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办法”、“株洲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以及“株洲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等,逐步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社会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是改革“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议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仲裁机制,为土地流转打好基础;探索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和支持乡(镇)、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力量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推广“合作社+公司”模式;制订财政激励政策,规范相关程序,减少矛盾和纠纷,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加强集体土地收入的管理,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每年选择一批重点村镇,尽量整合涉农资金,推行投入集约化,重点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硬件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站(中心)。同时,通过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对外招商引资,多途径促使资金下乡。
(四)积极培育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服务机构,强化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建议强化县乡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就业培训服务站;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失业就业登记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免费开展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居民就业;对转户人口实行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等政策。
(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这一惠民、富民举措深入人心,让农民主动参与进来。改革开放以来造成全国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市也存在,少数农民对政府主导的改革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调查中发现,农民对我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支持率较高,但也有部分农民怀疑政府怀有其它的目的,害怕权益在改革中受损。因此,建议尽快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方案和专项方案,尽快编制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居住区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内容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锣鼓队、腰鼓队、乡村大舞台等用说唱的方式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争取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