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举行“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闻发布会,这是新组建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省农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一个新闻发布会。首先,我受刘宗林主任之托,代表湖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感谢中央和省内外各大新闻媒体、新闻界的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三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也真诚期待诸位朋友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湖南的“三农”事业,谢谢大家前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教育培训力度”。省委1号文件强调:“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守盛书记、杜家毫省长、金龙副书记、硕辅副省长等领导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上个月,农业部、财政部专门发文,明确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此,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湘政办发〔2014〕46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定了“2014年试点、2015年全面展开,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的目标。省委农村改革专项小组更是将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作为2014年重点工作,要求有关县市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重点抓好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头人的培训工作。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支持。目前已将常德市整市和宁乡县、醴陵市等12个县市纳入全国试点市县范围实施重点推进,试点县从去年的4个增加到今年的19个,试点县数、资金额度、实施范围均处于全国前列。并促成了农业部科教司与隆平高科“司企合作共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我省下一步也将确定一批省级试点县予以推进。
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的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匮乏。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呈现另一番天地。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目前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农村将是传统小农户、兼业农户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并存的局面。新型职业农民是家庭经营的基石,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只有通过扶持和培育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不会落空。
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2012年开始,我省就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开展试点,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为“四个新”:
一是在发展路径上取得了新突破。在试点中,我们坚持在发展产业中催生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发展产业,实现了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探索了一条将不同群体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首先,将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骨干人员打造成职业农民领军群体;其次,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转化为职业农民核心群体;第三,将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青年扶持成职业农民新生群体。在培育方式上,实行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固定课堂与流动课堂相结合,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教送训送技术下乡,就地就近教育培训农民,并强化跟踪服务;通过强强联合培训,采取专门培训机构和业务部门、涉农企业主动联姻,整合部门和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农民提供培训套餐服务;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实训基地,吸引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培训,指导农民进行现场操作。
二是在培育模式上呈现出新亮点。我们坚持以农广校等农民教育培训公益性机构为主体,统筹安排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逐步构建了从省到市县上下贯通,各类培训机构横向衔接,层次分明、支持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省具有培训资格的机构已经达到500多家,基本满足了试点所需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的要求。
三是在认定管理上建立了新机制。各试点县选择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逐步探索或制定了各个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认定流程,规范了资格证书,初步形成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中、高级认定“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2013年14个试点县共确定培育对象23600人,已组织各类培训6080人次,认定发证1469人。
四是在政策扶持上整合了新资源。在项目规划上,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将基层农技推广补助、测土配方施肥、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他们及领办的企业承担农业项目;在资金安排上,重点从粮食生产奖励、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集中育秧专项、良种补贴及保种补贴等方面入手,去年已向部分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拨付了资金;在规避风险上,一些试点县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到农业保险承险范围,农业保险重点向职业农民倾斜,提高职业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在优质服务上,通过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一对一”科技帮扶对子,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上的实际问题;在融资扶持上,支持他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贴息创业贷款。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仍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一是培训规模小,每年能够接受系统教育培训的比例不高;二是培训投入不足,国家对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培训项目投入规模偏小、补贴标准较低;三是法制保障亟需加强,我省还没有出台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地方性法规,农民教育培训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因此,下阶段我们将大力推进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一、培养目标。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
二、工作重点。目前,我们正在编制《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规划(2014-2020年)》,准备重点实施“两大计划”,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345人才培养计划”和“机构体系建设计划”。“345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括:“领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每年选送300名以上杰出职业农民代表到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学习取经;“实用人才学历教育提升计划”,每年选送4000名以上青壮年职业农民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骨干人才专业技能培训计划”,每年安排50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机构体系建设计划”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教材资源建设计划。
三、督查监管。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特别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制定出台管理认证办法,严把资格认定关,确保扶持政策、培育对象、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等各环节不走样,确保培训工程顺利推进,确保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含金量。
谢谢!
主背景.JPG
主持人.JPG
发布人.JPG
湖南省农村工作办公室、省农业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曹英华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
湖南省农村工作办公室、省农业委员会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刘年喜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