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适当考虑物价因素,2015年达9000亿元左右;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达10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2.5万亿元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达4500亿元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2%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3.5%以上。
关于功能分区
引导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外迁
着眼长沙未来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定位,《纲要》透露,长沙将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其中优化开发区域主要范围为二环以内中心城区,将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容积率和开发密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完成“退二进三”,推动工业企业外迁入园,引导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外迁,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服务功能。而重点开发区域则为主城区二环以外的东西两大城市片区、两个中等城市、十五个中心镇。《纲要》也明确,两个中等城市分别为浏阳市和宁乡县,未来城区人口均达到50万人左右。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适度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形成“一轴两带、一主七片”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望城县和长沙县部分范围将有望纳入中心城区。
在产业方面,将形成以湘江为轴、以319国道为带的大“十字”框架。重点建设“一带七区”。“一带”即沿319国道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区”即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望城经济开发区、长沙雨花工业园、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其他园区逐步进行整合,有步骤地实施功能置换。
关于交通体系
中心城区降低小汽车使用频率
《纲要》介绍,“十二五”期间,长沙将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全市新建改建三级以上公路1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约800公里。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尤其是铁路方面,沪昆客运专线长沙段建成通车,形成武广、沪昆相互交会的现代化高铁枢纽。
城市公交。坚持公交优先,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新建公交首末站13个,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不低于70%;到2015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
《纲要》介绍,长沙将实行城市综合交通提质工程,完成城市地铁1、2号线,加快3、4、5号线建设,线路总长达到140.3公里。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七处两线换乘枢纽,连接城市七个功能片区。
快速路建设上,重点推进东二环改造、人民路东延线、京珠高速连接线、坪塘联络道、黄桥大道二、三段、星沙联络线、东四线、劳动路、芙蓉路等快速通道建设;过江通道除了目前在建的福元路、湘府路、南湖路、营盘路等湘江通道外,还有劳动路、人民路、万家丽路等湘江通道列入规划,并且对橘子洲大桥进行拓改;新建红旗路、营盘路、劳动路和荷花路等浏阳河通道,对芙蓉北路浏阳河大桥进行改造。重点打通黄兴北路、蔡锷南路、曙光南路、车站南路、韶山北路等断头路;实施交通疏导工程,利用背街小巷规划交通单行线,构建微循环交通系统。
随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纲要》透露,长沙将制定分区域的停车政策,中心城区采取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小汽车使用频率。增加公共停车场规模,提高配建泊位向公众开放比例。推进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停车泊位的使用率。重点推进交通智能管理,完善交通诱导系统建设,电子防控系统及智能交通系统基本覆盖全市。
关于收入增长
实现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实施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努力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纲要》表示,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纲要》明确提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保持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五年累计80万人。并且要重点支持20个创业基地建设,每年滚动扶持100户重点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十二五”期间,成功助推300家以上初创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设立创业扶持奖励基金,制定落实初创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把长沙打造成为“创业之都”,建成全国首批创业型城市。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努力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探索实行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推动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倍增,着力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纲要》表示,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个人收入监测办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