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管理服务工作第17期丨长沙市、邵阳市、津市市和桂阳县“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典型经验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发布时间: 2021-06-22 15:34 【字体:

  编者按:202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深化“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作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抓手,不断聚焦企业群众关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实施了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良好成效。4个市州、10个县市区因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受到省政府激励表扬。

  上期刊发了常德市、株洲市、宁乡市、天元区和双牌县的典型经验做法,本期刊发长沙市、邵阳市、津市市和桂阳县的典型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提升

政务服务能力水平

——长沙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典型经验

  2020年以来,长沙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总体部署,对标先进、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重点城市十强;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政务服务、惠企政策落实两项指标成为全省标杆;连续两年获评为全省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的地区。

  一、接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以“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统领,细化实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完善统筹推进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一是精细精准放权赋权。围绕“一件事一次办”下放相关事项权限58项,推动不动产业务全面下沉内五区办理。立足企业办事不出园,赋予园区全链条闭环管理权限168项,其中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全链条下放到位。二是构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开展“一件事一次办”办理环节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梳理,将服务对象办理“一件事”过程中涉及到的多个事项,通过整合政务资源、优化办理流程、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从准入到退出、公民提供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事项“一次办”服务。如项目审批“一次办”,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四个阶段整合为四件“事”,工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36—38个工作日;水电气外线审批,实现“一张表单”内部流转,3个工作日即可办结;二手房过户,群众“一个窗口、一次申请”即可完成二手房和水电气联动过户。三是拓展“一次办”套餐事项。在推动省政府329件“一件事一次办”落地的基础上,结合长沙特色新增了74件“一件事”,实现403件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一件事”事项1517万余件,申请材料精减40%,办理环节精减71.2%,办理时限压缩53.7%。四是强化政务大厅监管。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要求,市政务大厅进驻事项1249项、人员423人,出台《长沙市政务服务大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务大厅进驻人员、事项和窗口服务标准化管理,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全覆盖。深化“综合窗”改革,按照法人办事和个人办事相对集中的原则,在市政务大厅设置工程建设、市场准入、社会事务和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医保人社人才、公安业务等七类综合窗,并实现工程建设、市场准入、社会事务三类综合窗“一窗无差别受理”。

  二、创新推动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积极贯彻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充分发挥“一件事一次办”制度优势,2020年4月,围绕疫情防控期间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惠企利民政策,创新推动复工复产、“六稳”“六保”惠企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一是以最快速度开设专窗。按照企业补贴、税费减免、社保缓缴等领域,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优惠政策进行“一门式”整合,转化为56件“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在各级政务大厅、网上办事平台等开设惠企政策兑现“一件事一次办”专窗专栏,实现一次兑现。二是以最大力度宣传指引。重新制订全市统一的办事指南,明确申报材料、流程、时限等要素,设置“综合收件、分发流转、部门审批、一窗兑现”的“一链式”审批服务流程。通过窗口、网络、热线等,多渠道强化公开,公布惠企政策内容及申办程序,积极引导企业精准申办。三是以最强举措确保实效。从严规定惠企政策兑现办理时限,全面纳入行政效能电子监管系统和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做到全环节实时监督到位,明确限时办结刚性约束。充分发挥“容缺审批”以及“承诺制”办事优势,大力推广“先拨后审”“先批后补”“智能秒批”等模式创新,以最快速度将惠企红利送到企业手中。全市共办理政策兑现事项47万件,惠及企业18.82万家,缓交、减免、奖补各类资金138亿元。

  三、高效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成全市统一的基层政务公开线上专栏和线下专区,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一是形成“一范本”,高效梳理公开事项目录。采取“先试点、定范本、再推广”的办法,将各领域事项梳理工作分解至各县市区,形成全市26个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范本。制定出台《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梳理工作填报说明》《梳理工作常见问题解答》,加强对基层政务公开事项目录梳理编制工作的指导。二是绘制“一张图”,集约建设政务公开专栏。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第一公开平台作用,建立“1+9”基层政务公开专栏矩阵(即1个市级专栏+9个县市区专栏),形成长沙市基层政务公开网上地图。统一市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填报后台要素,实现与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同源发布、联动更新、集约共享。三是打造“一样板”,规范建设政务公开专区。制定出台《基层政务公开专区建设标准与管理要求》,明确公开载体配置和应用清单,要求“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公开内容、统一载体配置、统一服务功能、统一管理机制”。选取岳麓区政务大厅和梅溪湖街道政务大厅,打造政务公开专区“样板间”,不断推进全市政务公开专区建设。

从实处发力,向难点突破

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

——邵阳市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和“放管服”改革典型经验

  2020年以来,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和企业群众需求,创新“三机制”、用活“三优势”、坚持“三发力”,抢时间、补短板、争进度、攻难关,培植后发优势,加速奋力赶超,取得了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政府职能持续转变、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的良好成效。

  一、健全“三机制”,汇聚改革合力。健全机制是深化改革的坚实保障。我市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推进落实机制,营造了浓厚改革氛围,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实化改革保障机制。市委、市政府对“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到“四个纳入”,即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纳入市委深改委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纪委监委挂牌监督重点项目内容,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推进。二是实化系统改革机制。市委、市政府坚持系统集成理念,统筹研究“放管服”改革20多次,先后以市委深改委、市政府办、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名义出台10多个“放管服”系列改革文件,形成了系统、精准、协同、高效的改革格局。三是实化高频调度机制。建立了现场调度、会议调度、批示调度、督查调度等制度。近一年来,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市纪委书记和市委秘书长等领导多次亲赴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现场办公,解决改革实际问题。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先后到窗口,现场解决人员、事项、授权、经费等具体问题。

  二、用活“三优势”,夯实改革基础。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成优势、融合优势,做好减环节、降成本、压时限、优服务,推动改革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一是用活“一件事一次办”制度优势。率先设计并在市、县、乡三级启用“一件事一次办”邵阳政务专递信封,实行“企业群众办事,政府买单”免费寄递服务;全面落地296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实现了市域通办,推出与怀化市“跨市通办”高频互认事项,与吉林省就教师资格认定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二是用活“三集中三到位”集成优势。下发“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实施方案,市、县两级一体推进。7月中旬,市本级完成改革任务,新增入驻事项363项,新增入驻副科级以上首席代表36人,新增窗口办结授权180项。流程再造后,“一件事”的平均办事流程从27个减至3个,精减了89%;平均提交材料从32件减至10件,精减了69%;平均办理时限压减了78%。三是用活“线上线下”融合优势。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实现全市所有政府网站互联互通。拓展“一网通办”深度和广度,持续推动行政审批服务换挡提速、优化升级,建成了“邵阳政务”APP、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政务服务旗舰店。健全权责清单制度及动态调整制度,编制并动态调整市本级权责清单、“一件事一次办”清单、跨域通办事项清单等十大类政务清单,同步在市政府门户网站、“邵阳政务”APP、邵阳政务微信公众号和政务大厅向社会公开发布。市政务大厅设置“一件事一次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窗口等专窗,组建“帮代办”队伍,开设绿色审批通道,实行线上线下全程服务。

  三、坚持“三发力”,拓展改革深度。紧紧围绕推进“放管服”系列改革走深走实,探索多点创新,推动多极发力。一是发力品牌建设,创新落实“六个办”。疫情期间,迅速推出“线上全程办、预约错时办、特事秒批办、容缺承诺办、专人辅导办、主动帮代办”等“六个办”服务举措,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省《政务管理服务工作》简报专题刊发推介了我市“六个办”做法。二是发力重点领域改革,形成多极迸发格局。深入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连续5年保持2位数增长,2020年市场主体存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4位;企业开办环节压缩至3个流程,平均开办时间3天以内,其中企业设立登记时间1天以内。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项目审批改革功能区集中了市住建局等14个部门,实行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审批服务。创新开展“X+4”部门综合检查,将某一检查事项X加载登记事项、价格行为、广告行为、计量监督4类抽查事项后开展综合检查,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三是发力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整合,提升行政效能。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话务中心于2020年10月顺利搬迁至新址办公,市本级新增整合热线11条(合计整合16条),提前2个多月完成了省定政府热线整合任务,实现了“一号对外”“一站式服务”。

铁腕攻坚  创新推进

打造“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新模式

——常德市津市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典型经验

  近年来,津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打造“无证明城市”为主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铁腕攻坚、务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基本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社区),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2618户,其中企业3075户,同比上涨13.57%,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以“四应四尽”力推简政放权。坚持把精准梳理、科学确权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改革后企业审批事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确保更好地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一是事项“应放尽放”。以自然人为中心,梳理出全生命周期需要办理的政务事项139个,根据群众需求,分批次下沉到镇(街)和村(社区)受办。目前,69个高频事项已全部下放到基层。二是资料“应减尽减”。以“无证明城市”为工作理念,明确“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能通过本级数据库查询到的、上门核实或通过会商可确认的、部门镇村无法查证的、现场证件可以认定的”五种情形,对需提供的申报材料,一律免予提供。目前,411个依申请类事项申报资料精简44.18%;200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申报资料精简59.73%。各种重复、循环证明减少了65类。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所需材料由原来的210页减少到4页。三是环节“应优尽优”。推行窗口、村(社区)直审机制,将一般性事项由原来的“窗口受理、股室踏勘、分管审核、局长审批”等多个环节简化为窗口、村(社区)直接办结。目前,411个依申请类事项办理环节优化32.74%;200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办理环节优化27.46%。如申请农村危房改造,优化前需经入户、勘查、评议、公示等多个环节,村居、镇街、民政等部门分别公示至少5个工作日,前后耗时长达30天才能办结,现采取多级公示同步,必要环节公示期内同时进行,3天内即可办结。四是时效“应快尽快”。采取多级同步核实、同步审批,配置统一的证件钢印、出相出证设备,开发人脸识别系统,大力压缩办理时限。目前,411个依申请类事项办理时限压缩了65.18%;200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办理时限压缩了78.45%。如我要办理身份证、我要办理社保卡的办结时限均由30个工作日变为当天办结。老年优待证、就业创业证等42个民生事项实现“即办”“秒批”。

  二、以“三优三提”力促信息共享。坚持把打破“信息壁垒”作为推动工作的制高点,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实现信息全面互联互通。一是优数据提效率。进一步拓宽数据归集渠道和范围,推行全链条归集数据,确保“应归尽归、应享尽享”。目前,已整合25个部门46类580余万条信息,共享常德交换平台13类4000余万条信息,实现数据互通、同步更新。整理发布信息资源目录411项,形成数据超市供各部门开展数据查询、共享和应用。积极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实现电子身份证、电子户口簿等9类证照在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关联应用,为打造“无证明城市”提供了信息支撑。严格执行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不断强化数据供给、质量、安全考核力度,强化数据推送监督能力,不断提升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安全性。二是优系统提服务。大力开展事项配置,将200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411个依申请类事项、69个下沉事项在一体化平台中完成配置,并进一步优化。引进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身份证照片抓取打印和电子签名等功能,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全力破除部门壁垒,大力推进部门自建系统与数据平台对接。目前已完成不动产登记系统、非税收入执收系统、自来水缴费系统、燃气缴费系统与“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对接,相关业务可在一体化平台直接办理,为“全域通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优模式提质量。创新推出“一表单”申请模式,将“一件事一次办”套餐事项申报表的核心要素、必需内容整合到一份申报表单中,由当事人授权提取数据库信息,并签名予以确认,即可完成申报。如“我要开粉面馆”,涉及6个部门,需填写14页申请表,需95个工作日,推行“一表单”申请后,申报表单由多份变为一份,18个工作日即可办完,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

  三、以“三强三抓”力保长远长效。坚持把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作为工作切入点,加强整体协作,在组织、基础、机制等方面全面保障。一是强组织抓保障。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抓、亲自抓,并纳入年终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强化工作督导,县处级领导靠前指挥、蹲点攻坚,组织部门三天一督导、五天一战报,镇(街)和部门“挂图作战”推进,村(社区)“清单管理”落实。二是强基础抓保障。投入8000多万元对全市85个镇、村平台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实现一站式服务平台全覆盖;为76个村(社区)配齐了电脑、人脸识别仪、签字板等设备,实现一体化服务窗口全覆盖;为51个村(社区)增配1名政务代办员,定期进行系统业务培训,实现一门式服务力量全覆盖。三是强机制抓保障。建立意见反馈机制,在每个村(社区)设立意见反馈簿,并定期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现场体验,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优化办事流程、调整工作力量、完善硬件设施。出台“好差评”实施方案,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和镇街全部配置了评价器,大力推行“一事一评”、“一次一评”。截至目前,共收集系统评价数据10.8万条,好评率达99.99%。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对于提供虚假材料和信息的办事者,审查发现后一律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再享受绿色通道。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工作人员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工作失误,免予追责,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大胆服务。

推进专区专窗办理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郴州市桂阳县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典型经验

  2020年,桂阳县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积极开辟专区专窗,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着力打造服务更优、效率更高、利企便民的政务环境,全面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一、大中心、小集成,打造专区专窗“区块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专区专窗办理上下足“绣花功”。一是优化办事流程。围绕全域通办,对省政府发布的两批200件“事”再梳理,将其中的150件郴州市“全市通办”事项,进行材料精减、表单整合、流程优化,实现申报材料平均压缩70%、办理环节平均压缩75%、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2%。二是优化窗口布局。对重点民生事项重新优化分类,在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一件事一次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企业开办3个专区和“六稳”“六保”惠企政策兑现、不动产登记、公积金办理、社会事务、人口与出入境管理、办税服务6个专窗,打造“3+6”窗口运行模式。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373个村(社区),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设置“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专区专窗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要求,实行“全科”无差别受理,连线导办、并联审批。三是优化办理方式。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构建窗口端、自助端、电脑端、移动端等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矩阵,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指尖办”“随时办”“多点办”。2020年,全县“一件事一次办”累计办件35万余件,其中网上受理各类事项30余万件,企业群众跑动次数减少40%。迭代升级“一件事一次办”系统,通过“异地收件、远程流转、属地办理、免费邮寄”的方式,与广东韶关、肇庆、福建福州等地实现150个事项“跨省通办”。

  二、重承诺、容缺批,念好专区专窗“三省经”。实行“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告知承诺模式,推进领照即开业、交房即交证、交地即开工“三即”改革。一是“领照即开业”为企业省时。建立“承诺准营”制度,对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纠正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申请人领取营业执照并按规定向相关部门作出承诺后即可开业。同时,将企业开办精减为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3个环节,企业开办时限由3个工作日进一步压缩为1个工作日,全年新增市场主体逾5000户。二是“交房即交证”为群众省心。相继推出“标准地+承诺制”“弹性年期出让”“多验合一”“多测合一”等举措,有效破解“房易交、证难拿 ”难题。全县980户业主享受到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红利。县不动产登记专窗实行国土、住建、税务“三窗合一”,房产登记、交易、纳税三网融合,不动产一般登记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其中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实现即到即办。三是“交地即开工”为项目省力。推行“用地清单”+“告知承诺”制,推动“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一个专区”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县工改平台接入部门14个,纳入审批服务事项44个,办结审批业务286项,审批时限在《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工作指南(第三版)》限定时限内再压缩15%—30%。

  三、一对一、展情怀,开好专区专窗“直通车”。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全力做优服务“乘法”。一是做实“帮代办”。在对群众热情帮办的同时,围绕项目顺利落地、顺利推进、顺利投产,着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一对一”贴心代办服务,免费全程代办项目建设事项803件。二是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全面落实“人进、事进、权进”,县政务服务大厅进驻事项1264项,占县本级依申请类事项的97%,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门式”办理。三是实行“好差评”监督。推动“好差评”系统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坚持群众办事“一事一号一评价”,以群众评价倒逼服务提升。全年共产生评价数据27万余条,满意率100%。

信息来源: 湖南省政务管理服务局      责任编辑: 宛俊余
相关阅读

政务管理服务工作第17期丨长沙市、邵阳市、津市市和桂阳县“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典型经验

1972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