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动态 | 工作报告 | 回音廊 | 我从基层来 | 媒体关注 | 评论解读 | 镜采两会

首页>回音廊> 详情

【第0021号提案】关于把生态养殖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重要突破口的建议

  我省是畜禽养殖大省,为全国畜禽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养殖污染、种养失衡、品质下降等瓶颈难题一直以来困扰着我省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冲击。生态养殖是从根源上解决以上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专门研究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国家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养殖相关的政策文件。我省大力开展生态养殖工作,既能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红利,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又能体现全国“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应有担当,还能有力助推我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为此特建议如下:

  1、成立我省推进生态养殖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湖南省生态养殖实施方案和系列标准,无缝对接国家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深挖改革潜力,实现生态养殖的大突破。

  2、对我省农业养殖支持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管理体系,强化政府公益责任,突出市场调节功能。同时,由市场化的第三方机构对养殖场根据标准进行评估,其结果应作为生态养殖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

  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根据中央深改组批准的《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和我省为全国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省的有关要求,对养殖行业财政支持资金进行整合,重点优先支持符合食品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原则的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场,避免财政资金分散“撒胡椒面”。

  4、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源头控制,依托我省拥有的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南方地区唯一的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一批畜禽污染治理环保公司,编制养殖场污染源头减排技术标准。在不增加预算成本的前提下,所有新建养殖场必须强制性采用源头减排技术,确保新建养殖场能在源头减少80%以上污水,并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对已建养殖场的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征集遴选和评价,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全面推广。

  5、在湘江流域、环洞庭湖区等环境敏感重点地区,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生态养殖示范试点,全面推广生态养殖集成技术,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示范样板。同时,在武陵山片区开展生态养殖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手段推广先进技术,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推出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生态安全农产品,打造上下游生态安全食品全产业链,实现长效精准扶贫与脱贫。

  关于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0021号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把生态养殖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重要突破口的建议》收悉。结合我省生态养殖业发展现状,现答复如下:

  湖南是养殖业大省,畜牧业是我省农业农村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全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增收”总体目标,推进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全省生猪出栏量5920.9万头,牛羊分别出栏172.7万头、725.5万头,家禽出笼4.26亿羽,实现了 “稳猪、保禽、促牛羊”的行业调控目标,全省养殖业产值突破2000亿。养殖业对满足市场肉食品供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进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促进了养殖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调整优化绿色生态养殖布局。省委、省政府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走符合湖南省情的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再出台《湖南省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定》,提出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推进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到2020年全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100%。进一步调整优化全省畜禽养殖品种、规模和数量,推动养殖业向环境承载能力强的湘西、湘南等丘陵山区转移,以产业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支撑,推进畜牧业强省建设,加快构建“生产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同时,在政策和技术上进一步规范全省生态养殖发展,带动湘西州等贫困丘陵山区农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全省绿色生态养殖业发展制订了目标、设定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大力推广稻田养鱼综合种养模式,省畜牧水产局与省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指导意见》,将稻田综合种养作为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提出到2020年全省扶持50万户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00万亩,实现脱贫致富。预计全省今年发展300万亩,每亩可为农户增收1200元左右。

  二、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一是组织划定“三区”。全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完成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三区”划定工作,目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三区”规划,正组织对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户逐步退出,严格控制限养区内养殖规模,推行种养平衡,走绿色畜牧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养殖。二是严格养殖项目准入。在畜禽养殖场项目建设审批中,要求新建场必须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实行养殖生产与粪污治理设施设备建设“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三是支持标准化改扩建。整合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畜禽渔标准化生产项目、畜禽良补等项目和资金,优先支持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平均每年改建2000个左右的生猪规模场,截至2016年,全省已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3.2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69%,创建国家级示范场211家、省级示范场619家。四是推广生态养殖技术。2015年,省畜牧水产局制定下发《“十三五”湖南省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推广种养一体化技术、原生态养殖技术、饲料微生物处理技术、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生物能源转化技术、生态治污技术、固体粪污肥料化处理技术、粪污沼气化处理技术、沼液沼渣利用与处置技术、冬季产气率提升(物料速腐剂、发酵剂改进)技术,废弃物复合有机肥生产技术等12项技术。实施种养一体化示范工程、养殖废弃物转化生物能源示范工程、稻田综合种养扶贫工程、技术集成及推广工程、品牌创建工程、养殖区划调整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五是规范养殖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残留量少、有机无毒的饲料兽药新产品,开展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养殖源头减排;省财政、环保、质监等部门,加大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县市区(试点)建设投入,制定了《两型水产养殖》《沙子岭猪繁育技术规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监测技术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了以技术标准为核心、以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配套的生态养殖系列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猪生态养殖评价》等地方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生态养殖长效机制。六是推进全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在省委杜家毫书记的高度重视下,截至2016年,全省有5个县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建成投产,10个县开工建设,22县完成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2017年,省政府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整体纳入省级PPP项目,省财政预算1.3亿元奖补资金,明确全省10个畜禽养殖重点市,年内每市建成 2 个以上县级或跨区域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及收集体系,实现“建成无害化处理中心 30 个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40%以上”的目标;到2018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养殖大县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和乡镇收集点。

  三、加大养殖环境综合治理。2014年省政府实施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2015年湘江干流禁养区内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搬迁或关闭,湘江干流6市27县市区共拆迁畜禽规模养殖场2273家,拆除栏舍面积86.3万平方米,退养家畜92.6万头、家禽94.4万羽,有效改善了湘江、东江湖水环境。2016年,省政府组织开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包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河湖围网养殖专项清理”两大行动,各级财政预计拿出14亿元资金,对洞庭湖区内湖陆地纵深1000米、农村集中式供水地下取水井周边1000米范围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实行清退,涉及畜禽规模养殖场(户)10536个,栏舍面积349.62万平米,共拆除网围63处、21.95万亩,按照省政府要求今年将全部完成。2017年,省政府再次实施大型水库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通过近几年持续治理,全省养殖环境明显改善。同时,省环保厅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之一,2015年4月,我省被环保部、财政部确定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域覆盖试点省;2015-2019年,国家将每年支持我省专项整治资金4亿元,省级财政每年配套2亿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除长沙有3个区无农村人口外,其它126个县市区全部启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四、整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是积极开展生态养殖试点示范。自2014年起,争取农业部、省政府支持,在长沙县、桃源县、津市市、赫山区、攸县、岳阳县等环境敏感地区相继开展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洞庭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整县推进试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2017年,双峰、平江、醴陵、湘乡、溆浦、道县、耒阳、桃江等8个县市区纳入农业部组织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农业部拟对每个试点县给予4000-6000万元的资金支持。通过试点探索、示范带动,实现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就地消纳、综合利用、能量循环。今后,我们将继续争取国家支持,扩大试点面,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和推广适合我省不同地域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养殖生产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二是因场制宜推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全省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集成式推广应用粪肥还田、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推动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实现种养平衡。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养殖场,广泛应用“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3套利用模式,采取“集成堆肥还田、水肥一体化沼液利用、商品有机肥加工、生物垫床、人工生态湿地利用、沼气入户、沼气发电、生物天然气、生物处理利用、栽培基质利用”等10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路径,实现养殖废弃物降污和再生资源利用,变“废料”为“肥料”、变“废料”为“能源、变“废料”为“基料”。在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实行沼气、有机肥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对适度规模养殖场,推广农牧结合模式。对畜禽粪便不能自行消纳的中小散养户,采取社会化服务模式,政府通过PPP扶持建立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养殖场向处理企业购买养殖废弃物处理服务,政府对处理企业给予无害化处理或能源化、肥料化利用补贴,种植业主购买处理企业生产的有机肥,促进种养结合。

  感谢委员们对全省养殖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诚请一如继往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2017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