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下旬,岳阳市政协主席、市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长徐新楚、副组长赵岳平、李激扬、黎四清等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就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暗访。
扶贫对象是否精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脱贫责任是否压实、帮扶措施是否科学、退出程序是否规范、脱贫任务能否如期实现?针对这些问题,徐新楚先后深入11个县市区,采取查阅资料、入户走访、干部访谈、项目核查、电话问询等方式,随机抽查了150多户村民,倾听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扶贫户的脱贫致富需求和愿望。
对暗访中发现的贫困识别和脱贫退出不精准、产业扶贫推进不力、“三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不规范、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帮扶不力、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数据不精准不共享、群众情绪疏导不力等问题,暗访组现场反馈,现场提出督办要求,反复强调要加强分析判研,从解决个案问题入手,注重从政策层面、体制机制方面发力,完善政策举措,构建解决共性问题的长效机制。
精准识别:绘出“时间表”,明确“任务书”
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把真正的穷人找出来 ,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 ,对准最贫困的村 ,扶持最困难的户 ,办好最急需的事。
识别工作必须找准靶子、对准焦距。从数据的原始建档,到入户调查,再到集体讨论、张榜公示等,贫困户得到了精准识别,才能为破解脱贫大棋局走好坚实的一步。
继续做好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工作,必须把防止错评、漏评、错退做作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认真抓实抓好。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分户甄别、分类处理”,防止搞简单的“一刀切”、搞动态调整的大进大出,必须确保100%精准。
产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
“输血”式地给钱给资源不是长远之计,“造血”式的产业帮扶才是脱贫致富的最好药方。
发展产业就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积极探索与贫困户利益密切相关的产业扶贫机制,推行“公司+基地”、“互联网+精准扶贫”等模式,选准与当地资源禀赋结合的特色产业,成全贫困户积极参与加入土地流转,鼓励有能力的种养大户扩大产业规模,提供劳动就业岗位,着力解决产业扶贫项目不多、规模不大、特色不明、机制不活、主体不强等问题,真正拔除“穷根”。
政策兜底:保长效保高质
脱贫攻坚,不是贫困人口数字的简单下降过程,而是要针对贫困人口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致贫因素,拿出硬办法,彻底揭掉贫困伤疤。
贫困户群体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要切实改进健康扶贫家庭签约工作,解决公共卫生服务和慢病签约交织不清的问题,做好分类建档、指导用药、跟踪病情、预约转诊、适当补助等个性化针对性精准性服务。
在一方水土无法养一方人的现实面前,易地扶贫搬迁成了治本之策。要切实解决异地搬迁中识别不精准、面积和装修超标准、简单位移单户独建、占用基本农田、兜底户向集镇集中等问题,同时把移民搬迁和环境整治相结合,构建美丽乡村的新亮点。
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脱贫、金融扶贫、综合保障性扶贫……一系列精准实施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都要坚持靶向施策,瞄准贫困的靶心,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和各级部门,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