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益阳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以推进“五先五市”(以坚持绿色发展为先、推动生态立市,以助推转型升级为先、推动产业兴市,以做强先进制造为先、推进工业富市,以打造创新生态为先,推动创新强市)建设为总抓手,奋力推进益阳高质量发展,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749亿元,增长8.2%;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2%,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年度目标任务。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是以防控债务风险为核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出台了《益阳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健全了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目前,市本级及各区县(市)政府债务均在安全线以内,风险平稳可控;对PPP模式入库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对入库一年无实质性进展、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以及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价不规范的项目,一律作退库处理;《益阳市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实施方案》正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计划6月底实施。大力整治非法集资,今年全市已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5起。二是以产业扶贫为关键,扎实推进精准脱贫。今年我市确定了122个贫困村退出、9.9万人口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化县摘帽的年度目标,出台了《产业兴市暨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广“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专项行动,安排50支工作队对重点贫困村进行帮扶。截至5月底,全市共有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17个,有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贫困村分别达到285个和228个,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76.8%。全市51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三是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大力整治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立市,集中部署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资江流域锑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蓝天保卫战”、农村环境整治四个“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行“三长一站”河长制,全市2850名四级河长上岗履职,持续加大巡河治河力度,全面清理整治“僵尸船”和“三无”船舶,查办非法采砂行为,对全市县级以上地表水水源地重新开展了全面排查,深入开展了工业、养殖等重点排污源整治。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5月份,中心城区环境空气综合指数3.01,居全省第一。对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扎实进行整改。
二、紧抓第一要务,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农业来势较好。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1即大力发展安化黑茶特色产业,3即突出发展优质产立品产业、优势虾稻产业、优质蔬菜产业,1即以益阳老字号、休闲食品为重点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按照“一县一特”“一片一业”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安化黑茶、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槟榔、沅江芦笋、南县稻虾、大通湖蟹的特色产业布局。1-5月份,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03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4.4%。全市落实早稻播种面积228.06万亩,调减11万亩面积用于发展稻虾种养高效农业。蔬菜产量增长5.4%;生猪出栏增长4.5%,水产品总量增长6.3%。预计1-6月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增长4.4%。二是工业明显回升。制定出台了《益阳市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推进方案》,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业等十个产业链作为重点,着力对现有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目前十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正在积极推进;5月,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通过了《益阳市产业兴市暨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进一步明确了全市产业发展目标,优化了产业结构,将着力发展壮大食品加工、新材料及新能源、茶产业、电子元器件、机械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纺织服装、数字产业、船舶制造、生物医药十大产业,努力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8%以上,年均新入规模工业企业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1-5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1%,增速居全省第1位,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81家;全市九大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长9.3%;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1%,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0%。工业用电量增长23.1%,增速居全省第1位。预计1—6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三是第三产业形势较好。旅游市场发展较快。1—5月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8.95万人次,增长50.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15亿元,增长124.15%。房地产市场形势较好。1—5月份,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0.86亿元,增长30.1%;完成房地产税收3.97亿元,增长91.8%。
三、夯实发展基础,持续推进三大会战
一是以国省干线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建设。1—5月,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5.1亿元。其中,完成高速公路投资15亿元,益马高速已建成通车;马安高速年内将建成通车;南益高速春节前将建成通车;长益扩容高速益阳段新河特大桥正在进行下部结构施工;宁韶、伍益、官新高速均已批复,相关工作稳步推进。完成干线公路投资12.1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投资2亿元,1431公里的通自然村水泥(沥青)路已完成710.6公里。二是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园区建设。1—5月,园区新开工工业项目43个,新投产工业项目28个,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37.4亿元,增长9.1%,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8个百分点,园区工业企业实缴税金9.2亿元,增长50.2%。三是以提升防灾抗险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共争取中央、省级资金2.08亿元,全面完成2017—2018年34.14亿元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完成水毁恢复工程599处;朝天口工程17处,共封堵处置大堤禁脚100米范围内压把井8442口;市本级实施的五七河一期治理项目已于5月3日正式实现外河引水。
四、强化城乡统筹,着力推进城乡建设
一是城市品质逐步提升。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总揽,统筹各项创建工作,城市双修工作和益沅桃城镇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市政工程扎实推进。二是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今年县城7个黑臭水体整治任务中有4个项目已开工;乡镇建成区10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已完成1个,3个项目已开工,其余项目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城乡垃圾处理日趋规范,今年已完成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9个,北部垃圾焚烧项目已完成规划选址论证;4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已全部下达,目前已有3个乡镇已建成运行。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同创”,确保达到市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把美丽乡村打造成益阳城乡统筹发展的靓丽名片的目标。
五、增强发展后劲,充分激活发展动力
一是全面激发改革动力。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已于6月1日上线试运行,7月1日将正式运行,实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尽力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或“一次都不跑”的目标。市直36个部门涉及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等7大类共计327个大项、715个实施项的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纳入窗口管理。二是全面激发创新动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1—5月,装备制造业、食品行业等技术创新型低耗能、附加值高行业增长较快,其增加值增速均达到10%左右,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2%。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1月3日,首届“院士专家益阳行”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两家首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市院士专家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我市与省科协、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签订了4个战略合作协议。6月7日,中以(益阳)科技产业园正式揭牌,我市与以色列的合作迈上新台阶。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截至5月底,专利申请量为1455件,增长28.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7件,增长138.4%;专利授权905件,增长65.4%;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32件,专利密度为212.3件/百万人,全省排名第6位;桃江县入围全国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省3家)。三是全面激发开放动力。持续扩大开放力度,“益山益水·益美益阳”品牌更加响亮,我市对外来资本和外来游客的吸引力显著提高,发展的开放性明显增强。4月4日,第二届“汇智聚力·建设益阳”恳谈会顺利召开,共签约项目67个,合同引资总额326.1亿元。1—5月,全市新签约项目122个,新开工项目122个,新投产项目102个;实际利用外资12682万美元,增长20.56%;引进省外境内到位资金149.87亿元,增长16.39%;引进市域外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226.83亿元,增长18.88%。大力开展“外贸企业破零倍增”行动,积极推动益品出门、益商出门。1—5月,全市实现进出口额3.7亿美元,增长36.3%;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192万美元,增长19.48%。
六、增进民生福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大班额化解稳步推进,今年计划改造薄弱学校29所,建设合格学校42所、农村公办幼儿园15所,完成中心城区“四建五促十二扩”学校建设项目21个,截至5月底,全市已消除超大班额119个。城乡居民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2018年城市低保标准由420元/月提高到43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3036元/年提高到3200元/年,5月9日,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就业创业形势稳定。1-6月份,全市预计新增城镇就业22549人,完为年度目标任务的66%;完成创业带动城乡就业人数16279人次,为年度目标任务的63%。二是狠抓安全生产。深入推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和隐患排查治理年,加快构建安全监管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向好。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动维稳工作责任落实和维稳工作机制创新,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和信访工作,成功化解了60余次到市赴省进京规模集访,妥善处置了突发性案(事)件150余起,成功化解了“两担”集资突出涉稳风险,确保了全市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暴力恐怖事件、没有发生个人极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