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施策、狠抓落实,全市工业经济整体平稳,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效益提升,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新增企业偏少,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问题及困难,需重点关注。
一、规模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整体运行稳中趋缓。从增速看,1-5月,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15.2%,增加值增长7.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排名看,1-5月,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7位,比去年同期前进6位。
(二)支撑指标稳中有进。1-5月,工业用电量和实缴增值税两大支撑指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1-5月,全市累计工业用电3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5.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比去年同期前移了十一位;全市实缴工业增值税同比增长32.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比去年同期前移了七位。
(三)主导行业增长平稳。1-5月,我市9个支柱行业中有4个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去年同期多1个,分别为黑色冶炼、化工、农副食品、通用设备。9大支柱行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总量达64%,比同期上升了0.1个百分点。
(四)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占比过半。1-5月,全市规模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3.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产值增速21.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五)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提升。1-5月,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企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69.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3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也从去年同期的459家增加到了534家,同比增长16.3%,园区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强。
(六)新增企业拉动强劲。2017年,全市新增了172家规模工业企业,是近五年来新增数量最多的一年,1-5月,它们拉动了全市规模工业累计产值增长4.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0.6%。
(七)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较快。1-5月,全市120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已开工116个,开工率达96.7%,完成总投资额106.5亿元,占年度总投资的40.24%。工业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为全市下一步的工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半数主要产品保持增长。1-5月,全市148种主要产品中,79种产品产量保持了同比增长,增长面达五成,其中,无缝钢管增长23.7%,钢材22.8%,水泥14.4%。
(九)规模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增强。1-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3.3%,较上年同期加快5.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前四月华菱衡钢的无缝钢管产量同比增长25.8%,突破45万吨,产销率92.2%,带动利润扭亏增盈3.11亿元,是全市利润增长最快的企业。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当前工业实体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从供给端看,全市围绕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产能还没有充分释放,全市前5个月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从2月份的8.2%,下滑至3、4、5月的7.5%、7.5%、7.3%。从需求端看,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对产品出口有一定的影响,1-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93.8亿元,同比增长9.4%,比去年同期的增速下滑了71.1个百分点,比年初下滑33.6个百分点。
(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1-5月,全市15个县市区中,有6个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松木经开区(12.9%)、蒸湘区(11%)、石鼓区(8.6%)、衡东县(8.5%)、衡阳县(8.2%)、高新开发区(7.4%);衡山县(7%)、常宁市(7%)、祁东县(6.9%)、衡南县(6.7%)、珠晖区(6.5%)、雁峰区(6.3%)、耒阳市(5.1%)、南岳区(3.6%)、白沙洲工业园(1.6%)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产业结构欠优。1-5月,全市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重量的比重为25.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8个百分点,累计增加值增速从去年的2%提高到了16.2%,上升了14.2个百分点。
(四)企业经营面临困难较多。4月工业景气调查表明,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较多。一是资金紧张。约23.6%的企业存在资金周转困难,25.3%的企业表示融资困难或较困难,仅1.4%的企业资金充裕,1.1%的企业表示融资容易;二是招工困难。40.7%的企业表示招工难,30.7%的企业员工流失率高,47.6%的企业表示工资上涨压力较大;三是技术落后。17.4%的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环比降低,其中,因为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产能降低的占34.4%。
(五)新增企业数量较少。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是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1-6月,全市申报纳入规模工业的企业仅6家,比去年同期少了2家,居全省第九位,排在前三位的市州分别为永州(49家)、邵阳(39家)、常德(30家)。
三、对下阶段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做好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申报入规工作。一是多途径广泛宣传各项企业入规后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入规意愿;二是扶持“准规上”工业企业,各部门加强协调,做好企业服务,进一步加快其入统进程;三是精心指导企业申报入规,提高企业入统率。
(二)“两手抓”助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既要抓传统支柱产业扶持,又要抓新经济增长点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是支撑我市规模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既要通过内培外引扩充传统产业的规模,又要通过技术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兴行业中的高技术、高产品附加值企业,将其培育成产业龙头,打造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精准帮扶,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协调帮助有市场、有竞争力但因资金周转困难而陷入发展瓶颈的企业度过难关,鼓励并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吸纳高技术人才,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