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9月底,株洲市已分三批次累计公布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181项,占总事项的比例达到95.3%,相关政务服务事项可在各办事大厅或通过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最多跑一次”,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和企业享受到办事办证的便利。7月10日,我市建设投资项目审批和不动产登记两个“最多跑一次”平台上线试运行。8月26日,我市“交房即交证”首发仪式在天元区湘水湾、江湾名府等两个试点楼盘举行,正式率先推出“交房即交证”服务新举措。商事登记改革、“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智慧株洲”“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及便民服务、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明确职能职责,凝聚改革合力。成立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跑改办)设在市编办,抽调了市编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近30名专业人员,组成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组,并下设综合小组、业务小组、技术小组、窗口小组和标准化建设小组五个专项小组,严格对标《关于在全市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方案》,对各小组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每月每周制定具体工作任务,合力推进改革工作。
(二)加快事项梳理公布,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按照“358”目标加快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在全面梳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的依申请类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的基础上,通过流程优化再造、压缩办理时限、精简申报材料和数据互联共享等,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4月28日在全省率先公布市本级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451项,6月29日公布市本级第二批“最多跑一次”事项480项,9月29日公布市本级第三批“最多跑一次”事项250项,三批次累计公布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181项,占总事项的比例达到95.3%,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和企业享受到办事办证的便利。
(三)推行“四制四联一优一简”,园区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在原有改革基础上推行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企业报建“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我来跑一次”为目标,充分利用网上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模块平台,建立“四制四联、一优一简”工作机制,以流程优化再造为主抓手,着力解决建设投资项目审批部门多、流程繁、周期长、费用高问题。通过推行技术性预审查,实现园区工业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打造我市建投改革3.0版本。前台综合受理。设立建设投资项目综合受理窗口,统一受理、出件,原部门窗口转为后台负责具体事项审批,各职能部门设立行政审批服务首席代表,承担部门内部所有审批服务权限。后台并联审批。创新推出联合审批、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的“四联”工作机制,对相邻且不为必要前置的环节,一律采取并行办理,同时大力整合各阶段申请表格,“一表”流转企业信息和阶段审批要素信息,大幅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时限。创新审批机制。探索实施技术性预审查、告知承诺制、提前服务制等系列制度,在项目建设审批阶段全面容缺,提前完成审批阶段耗时最长的技术性审查,待用地手续达到法定条件并补齐相关资料后,迅速形成正式审批结论,最终实现“拿地即开工”。7月10日,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试运行,力争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50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70个工作日”,低于国务院提出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减至120个工作日要求。
(四)强化系统互联互通,新建楼盘“交房即交证”。为解决住权与产权相脱节的问题,以系统互联互通为突破口,着力加快部门职能的“物理整合”和数据信息的“化学融合”,推动不动产登记改革再提速、再优化。理顺体制机制。将原本分散于房产、国土两个部门的房屋交易事务性工作、房屋交易合同备案、房屋登记等职能整合,调整为市国土局统一负责,实行交易登记一体化。打破信息壁垒。充分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支撑和催化作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数据整合,在全市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与房产、税务、法院、金融、财政、公积金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压减办理时限。坚持“精准高效”原则,梳理业务流程,推行“公设窗口、集成办公”工作模式,4次缩短办理时限、提速近90%,实现存量房转移登记、税收缴纳“一次取号、一套资料、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新建楼盘在交房时即可拿到不动产权证书。8月20日,市国土局向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了《不动产登记“交房即可交证”服务告知函》,正式率先推出“交房即交证”服务新举措。8月26号,我市“交房即交证”首发仪式在天元区湘水湾举行。截至目前,湘水湾、江湾名府等两个试点楼盘20户业主已在收房的同时领到了不动产权证。9月13日,印发了《株洲市“交房即交证”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推进“交房即交证”依法依程序有效落地。
(五)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体系。充分利用综治工作、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便民服务等基层社会管理事务之间的耦合关系,大力推进“四个平台”统筹建设,推动政务外网向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打通全市“一张网”,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全市基层治理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综治工作平台。已在天元区上线试运行,使用市级统一平台的荷塘区、芦淞区正在加快部署实施,炎陵县、茶陵县等7个县市区的自建综治平台与市级平台进行对接,其中茶陵县已基本对接完成。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107个乡镇(街道)、1370个村(社区)已划分网格2225个,到位网格员1806人。综合执法平台。以文化、交通、食药监、城管等部门综合执法为切入点,搭建了全国独创、涵盖40多个部门综合执法应用的统一平台。市场监管平台。已完成工商、食药监、城管、安监、消防多个市场监管部门的方案设计,先行启动安监、城管、消防等部分试点部门功能开发。便民服务平台。以“智慧株洲”万事通智能门户及市民“一卡通”平台为依托,加快推进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服务融入全市广大社区(便利店),构建实体政务服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多渠道便民服务“一张网”,让老百姓在家、在便利店、在社区、在街道、在大厅都能随时随地都能办理政务服务业务,切实解决老百姓办事“就近办”的问题。
(六)加快“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探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新模式。目前,已在建设投资项目审批中先行试点,设立统一的建设投资项目综合受理窗口,下一步将全面推广至我市行政审批的各级各政务服务中心。按照“三个确保”的原则(确保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应尽则进,确保办事大厅规划合理功能详尽,确保装修方案简洁大方实用舒适),加快推进建成市民中心。目前,确定市民中心大厅总面积21000㎡,进驻职能部门50个,进驻人数739人,设置前台坐席241个,设置后室188间,并按照“7+3”的模式设置为 “不动产登记办理区”、“公安服务办理区”、“人社办理区”、“公积金办理区”、“商事登记办理区”、“综合服务办理区”、“建投审批办理区”等7大综合办理区,另设“中介服务和商务服务区”、“多功能服务区”、“业务管理区”等3个配套服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