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围绕“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贴近实际、贴近民众、贴近民心,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积极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活力,加快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政务环境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强”的市州。2017年,岳阳市政务服务中心被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评选为“全国优秀政务大厅创新奖”。(全国每三年评选一次,共评选20名)
一、坚持审批改革“一盘棋”
岳阳市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放管服”改革文件规定,通过写入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印发《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将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重点部署。一是高规格成立领导小组。岳阳市确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服务新模式新思路,市委书记亲自组织召开各服务平台座谈会、基层服务建设流动现场会,推进互联网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市长多次调研推动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市委秘书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协同实施。二是高起点制定实施方案。出台《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等,再推动再深化“四清单(权力、责任、负面及中介服务清单)一张网(政务网)”改革,重塑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逐步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一网办理的服务体系。三是高标准明确工作目标。为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以及“来回跑腿”的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岳阳市明确目标要求:2017年底前,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18年底前,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一网一线一库两厅两平台”(11122)(即政府门户网、12345政府服务热线、政务资源共享数据库、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政务大厅、“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互联网+监督”平台)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基本融合;2019年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一站式办结的无差异化政务服务;2020年底前,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优化审批“一体化”
一是推进审批权力规范化。全面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事项“进厅”、“提速”率。市政府出台文件、严格督查、绩效考核,力推“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即:推动行政审批项目向政务中心窗口集中,行政审批授权向派驻部门的首席代表集中,行政审批网上集中,确保部门内部审批问题在派驻部门的首席代表处解决到位,审批全过程涉及跨部门的问题在政务中心协调解决到位,全程监督到位。规定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明确一名分管负责人为首席代表,作为本部门单位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直接责任人,全面履行审批全过程知情权、协调权、督办权及审批事项的决定权。规范38个部门事项进厅170项,强化“一站式”办理、 “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一个分管领导签批”,审批事项窗口直办率达92%,审批决定的直接签批率达85%,实现了审批增速、税费增收、创新增效。行政审批整体提速42.3%,不动产登记备案、缴税、过户办理时限从48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率先破解了取号难、排队难、领证难,基本实现群众即来即办。
二是推进政务事项标准化。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省、市、县三级有关政务服务事项“同一事项、同一名称、同一标准、同一编码”的要求,全面梳理、规范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明确“清单之外无审批、指南之外无条件、细则之外无关卡、结果之外无证明”的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原则。公布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220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249项、证明(盖章)材料清单165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31项。通过事项固化、审批上网、服务留痕,推进网上虚拟窗口与实体窗口的有效对接,促进“手工审批”向“网上审批”转变。应用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办件量全省第一,办件录入推行“部门全覆盖、事项全覆盖、流程全覆盖”,办件数据实行“日统计、周排名、旬调度、月通报”,办件状态实施“即时监控、即时纠错”,从根本上取消自由裁量权,逐步由“电脑”取代“人脑”。
三是推进信息数据平台化。全面推进“数据同源”、“一市一平台”。为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和全市网上政务服务数据同源,对市县两级政府网站全面实施“一市一平台”建设,全市40家市直部门单位、13个县市区(管委会)政府(门户)网站全部集约至市本级政府门户网站集中管理。为确保实现入口统一、一网通办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模式,统一开发适配全市线上、线下通用的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移动APP等,市直部门和县市区一律不再新上相关应用系统。为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完成了市级政务云建设,建立连通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电子政务外网,并出台《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共享实施方案》,使政务数据统一汇聚到数据仓,实现数据共通共享共用。群众办事可实现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预审。
三、确保审批服务“跑一次”
一是设置“综合窗口”。对涉及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多个窗口的审批事项,设立“综合窗口”,打造商事登记“一口进”(工商综合20个部门30个证照受办)、涉建收费“一票制”(7个部门7项收费一次性收)、发改立项“一张文”(四评合一、一文办结)、投资项目“一条龙”(15个部门事项联合协办)服务机制,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管办、证照邮政快递”,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张门、只找一个窗口,申报材料减少1/3,办事时间压缩40%,跑腿次数降至1.32次。
二是打通“绿色通道”。建立“绿色通道”服务机制,对投资项目涉及的所有行政许可及服务类事项,一律进驻市政务中心“一站式”办理。按照“资料从简、流程从优、时限从快”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服务程序,实施提前办、分段办、并联办、授权办,明确专人专办。实行“容缺后补”和书面承诺制,在竣工验收前补齐各项容缺材料和审批手续。推行全程无偿代办,确立“专人领办、协调联办、全程帮办、督查督办”代办原则,减少项目单位跑办次数,降低项目单位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流程8项、合并审查环节9项,共缩短报建审批时间101天,为项目报建审批打通了“绿色通道”。
三是实施“联审联办”。实行不动产登记 “一体化”、“一次性”,住建、地税、国土协同办理、集中审批。建立招商项目领导批办、牵头主办、窗口联办、全程代办一条龙服务机制,常务副市长到市政务中心每月对市政府明文确定的重点项目集中审批调度,采取挂号销号、督查督办、讲评调度、问效问责等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推进建设工程项目“联合审批”、“综合会审”,划分立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五个联办阶段,由市政务中心负责牵头组织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住建等具体承办单位,实行“联合会审、同步审查、一票收费、限时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