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8年1-12月,市政务中心一共办件846884件,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32099.35万元,便民服务类收费1513.92万元,征收税款38790.11万元,归集住房公积金76390.14万元。
二、工作举措
(一)深化政务服务“一次办结”改革,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和政务服务水平
2017年8月我市启动“一次办结”改革以来,按照“怎么快就怎么改、怎样便民怎样改”的思路,在市县乡三级全面梳理明确“一次办结”事项,大力推行单个部门办理事项实行“一次办结”和“零上门办结”模式,积极推行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的关联办理事项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政务服务“一次办结”事项办理标准化,提出了在2017年11月底前:“即到即办”事项占50%以上,“零上门办结”事项占5%以上,其余事项中“一次办结”事项占80%以上,办结时限在原来基础上压缩60%以上的改革要求。全市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动、全面推进的改革局面。
一是推进审批环节、审批资料、审批时限、审批费用“四减少”改革。通过调整和取消需要企业和群众多次跑的环节,实现全市1651项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结”,“即办”事项1117项,“零上门”事项238项,取消证明和盖章类材料共1669项,减少审批环节224个,时限压缩率达73%。
二是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不动产权属办理、住房公积金办理、投资项目审批综合窗口,于2018年初开始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方式,合并重复材料,依托网上政务大厅进行资料共享和传送,实行“一表申报、并联审批”。建立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工作机制,在市政务中心设立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窗口,配置4名专职项目代办员,为投资项目提供手续办理咨询、审批手续代办、疑难问题协调等全方位、全过程免费代办服务。自1月31日投资项目审批受理窗口试运行以来,截止到9月30日,一共受理投资项目审批相关事项636件,办结578件,办结率91%。
2018年4月开始,聚焦企业反映较大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存在的环节复杂、流程繁多、时限冗长、效率低下等问题,在现有集成服务基础上,对标先进试点地区,出台《郴州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实施办法(试行)》,推动审批流程进一步简化。在“一次办结”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分为立项审批、设计方案审查、初步设计、施工图联审和施工许可证办理、竣工验收等五个阶段的基础上,将社会投资项目审批简化归并为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施“一家牵头、一窗受理、同步审批、限时办结”,将审批时限从95个工作日再次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
三是建设“一次办结”政务服务平台。在深度调研部门业务应用需求,广泛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搭建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一次办结”政务服务平台,并顺利完成与省政务服务平台的整合对接,基本实现政务服务门户、身份认证、事项管理、用户管理、支付、物流等功能的集约统一。同时,逐步开发各类便民应用,群众只需要在市政务服务大厅的自助终端上刷下身份证,就能够实现办理无房证明、公积金查询、企业信用查询、交通违法处理、社保查询、办件查询等11大类36项政务服务业务。截至10月31日,市级平台累计受理业务申请56万条,办结55万条,办结率99.42 %。同时,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分步推进、全面推广”的思路,出台《郴州市“一次办结”政务服务平台县市区拓展延伸工作方案》,选择苏仙区、资兴市、永兴县作为试点,于8月底启动平台拓展延伸工作,目前三地已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
四是同步推进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结”改革。我市11个县市区均完成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梳理、流程优化再造、审批时限压缩和办事指南编制等工作,基本上建立了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权属办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11个县市区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街道)实现了政务服务中心“三统一”(统一进驻人员、统一进驻事项、统一办事流程)模式。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政务中心进驻事项普遍达到40项以上,村(社区)代办点进驻事项普遍达到20项以上。其中,资兴市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统一纳入“一次办结”事项80项,统一纳入村(社区)代办点“一次办结”事项60项。
(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政务服务新模式
一是健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体系。拟制《关于调整郴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协调推进小组成员的通知》,调整“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协调推进小组成员单位,明确协调推进小组办公室成员及内设工作小组,健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体系。对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郴州市政务服务“一次办结”改革工作总体要求,制定了《郴州市加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郴政发〔2017〕24号),明确时间节点、细化工作分工。分别于9月26日由市长主持召开全市政务服务“一次办结”改革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调度会, 10月19日由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进会,统筹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工作,并提出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即到即办率达到60%以上,网上可办率达到70%以上,进驻综合性办事大厅比例达到80%以上的改革目标。
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政务服务平台运用。进一步梳理“一次办结”事项要素,推进“一次办结”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工作。2018年4月起,组织涉改单位按照国办36个要素的要求,逐项完善一次办结事项实施清单要素,并对“一次办结”政务服务平台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完成58个涉改单位1651项“一次办结”事项的信息确认、完善工作。2018年8月开始,按照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部署,和省政府“三级四同”和“四办”的改革要求,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对我市政务服务事项(包括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实施清单进行全面梳理,对我市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进行全面修订,严格按照要求在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开展清单填报工作。截至12月31日,全市已梳理的5405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已填报5405项,填报率为100%,已发布5405项,发布率为100%,其中依申请事项中网上可办(即办理深度为二级标准及以上)的事项1081项,网上可办率为88%;11个县市区已梳理的44595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已发布44595项,发布率为100%,其中依申请事项中网上可办事项7404项,网上可办率为90.11%。
三是推进平台对接及网网融合顺利完成“一次办结”政务服务平台与湖南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整合对接。基本实现政务服务门户、身份认证、事项管理、用户管理、支付、物流等功能的集约统一;推动完成与6个市级自建业务系统(市不动产登记系统、市人社局协同办公系统、市公积金业务管理系统、市档案局现行文件自助查阅系统、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市房产交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168项政务服务事项的整合对接,3个省级垂管系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系统、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22项政务服务事项、1个国家部委条管系统(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584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件结果下沉,组织做好了人社、工商、发改、国土、交警、药监等部门系统历史办件数据的实时共享,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四是深入深化拓展平台应用实效。按照国务院《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和《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出台和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一市一平台”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工作的通知》,组织完成40个市直部门政府网站、11个县市区门户网站整合归并,推动实现了政府门户网站与政务服务平台的前端融合、数据对接和应用兼容,着力将政府门户网站打造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一站式”网上服务窗口。抓好 “互联网+监督”平台应用部署工作,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11个县市区、434个民生资金部门数据,以及163个乡镇街道、2417个村居社区的村级财务公开数据均纳入平台监督管理,通过大数据碰撞比对、分析,检索出问题线索66383个,全部处置到位,共追缴违规领取民生资金378.16万元,处理181人,责令整改355起。科学统筹县市区12345服务热线平台优化升级工作,推进完成8个职能部门服务热线的集约整合。2018年1-10月,12345热线共接听群众来电160280个,登记受理市民诉求事项77914件,已办理回复75685件,占交办事项的97.14%,其中,群众满意事项74012件,占回复事项的97.78%,市长公开电话日益成为群众和企业咨询投诉服务的重要纽带。
(三)加强后勤保障,推行便民服务
在推进提高审批效率、开展集成服务的基础上,市政务中心还按照改革要求,优化窗口布局。根据业务关联度,调整、增设不动产登记中心、住房公积金窗口,将交通局窗口调整到三楼。根据业务需要,增加福城公证处窗口。同时,将市经信委、市商务局等办件量较少的8个单位窗口纳入联合窗口,由市政务中心安排人员负责受理、转办,有效解决了单位和事项进程和工作力量闲置的矛盾,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同时,大力开展岗位标兵、流动红旗、文明窗口等评比活动,调动窗口工作积极性。
优化政务中心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牵头召集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公汽公司召开协调会议,经市政府同意,优化105路公交线路,增加2个政务中心站点。
推行免费寄递证照服务。经报市一次办结领导小组、市财政局、市政府批准,对我市政务中心证照实行免费寄递,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窗口办结的证照免费快递送达申请人手中,变“群众取”为“政府送”,真正实现了“一次办结”,体现出政务服务理念的转变。
三、工作成效
(一)“多窗办”变为“一窗办”。通过改革,投资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贷款、企业开办等政务服务的办理时间、办理成本和申请材料均有大幅度减少。投资项目审批方面,将涉及投资项目审批16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归集为立项审批(核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施工图联合审查及施工许可证办理、竣工验收5个阶段,委托综合受理窗口统一受理,将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由部门独立办变为联合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269个工作日压缩到95个工作日,提速64.7%;社会投资项目审批从取得土地到开工建设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96个工作日压缩至50个工作日,提速47.9%。不动产登记方面,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会同市地税局设置集成服务受理窗口,将二手房的交易、纳税、登记业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套资料申请,部门协同办理,办结时限在法定办结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了70%以上,由40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工作日,日受理登记量由300件提升到600余件,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基本实现了当天申请、当天受理目标。住房公积金贷款方面,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设置集成服务受理窗口,同时配套担保公司和6家银行进驻,一窗受理,同步并联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时间由53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提速71%。企业开办方面,申请时间压缩在4个工作日以内,比国务院要求的8.5天减少4.5天,其中工商部门设立登记2.5天、公安部门公章刻制1天、税务部门发票申领0.5天,市、县两级在年底前全面压缩到位。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郴州市将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建设,实现线下“一窗通办”,将申请人依次向各部门提交材料的传统办事流程改造为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流程。依托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省企业开办“并行一站式” 服务平台,实现线上“集成服务”。
(二)“群众跑”变为“数据跑”。积极探索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工商部门实施的各类型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核准、公示等各环节均可通过网上传输电子数据进行全程无纸电子化登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登记。如交通部门将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核发的办理程序按照“窗口受理+网上办理+现场办结”的模式,由市政务中心交通窗口受理审批出证改为从业资格考试中心当场发证,办理时限由10个工作日变成了即办。
(三)“多次办”变为“一次办”。调整和取消了一些需要行政相对人多次跑的环节。如市医保处取消了参保人员异地安置(工作)情况确认环节,不再需要到安置地医院和经办机构去盖章。以政务服务“一次办结”改革工作为契机,将医保缴费功能植入“智慧人社”APP中,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医保网上缴费新模式。网上医保缴费主要通过手机扫码下载“智慧人社”APP或在微信中关注“智慧人社”公众号进行操作,由参保人自行核对相关信息后,选择“支付宝支付”或“银联支付”进行线上缴费,操作简单安全,同时还可替亲戚朋友代为缴费,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医保缴费。市就业局结合失业保险业务经办实际,把“一次办结”“减证便民”要求与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待遇补贴发放等环节11个服务事项深度结合,办事群众在窗口提交资料后不到十分钟工作人员就可以审查完毕,切实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市工伤保险中心跳出思维条框、革新流程模式,通过与相关协议医院、软件开发方创智公司多方协调、克服技术难点,经过受理、审核、审批、待遇核付等全流程再造,让老工伤人员在全市任何一个协议医院住院都可以享受住院伙食补助发放零上门办结服务,大大方便了老工伤人员群体就诊,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工伤人员就诊报帐的难题,改变过去往往因为资料不齐等各种原因让老工伤人员出现“多次跑”的问题,做到现在“一次也不用跑”。
(四)服务方式呈现“多元化”。通过改革,“零上门”事项238项,占比14.4%,不仅实现了 “零上门”事项“零”突破,还超过目标9.4%;在群众和企业关注度最高的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贷款、投资项目审批等政务服务事项中,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通过“前台综合受理、信息资源共享、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开启了“进一家门、办多家事”的便捷模式,使探索了近十年的并联审批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各窗口陆续推出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五)服务效果明显提升。“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一次办结”给群众和企业最直观的体会是办事省时、省力、省心。市政务中心自去年“一次办结”改革以来,中心实现了有效投诉“零投诉”,收到企业和办事群众送来的锦旗62面,表扬信126封,满意率达95%以上。全市11个县市区通过规范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指南,开展流程精简优化合并工作,压缩审批时限,基本实现改革目标。全市158个乡镇(街道)的政务服务大厅和99%的行政村(社区)便民代办点全部实现“一次办结”。
2018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