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长沙市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抓好大厅管理、抓好平台完善、做好第三方迎检工作、做好四办推进工作”,稳步推进了全市政务服务工作。
全面加强政务服务“一个厅”管理。中心在推进政务大厅智能化改造的同时,全面加强市本级政务大厅和6个分厅的现场管理,努力提升服务水平,接受了国务院督查组等上级部门多次明察暗访的考验。一是一次性告知全面落实。9月份,我们重点通过督促各部门窗口印制一次性告知资料、扫码查询、拨打12345热线等方式让群众便捷获得办事指南。二是“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在政务大厅全部到位。目前,行政审批处处长全部进驻市政务中心在窗口现场审批,全市26个审批部门的380个审批服务事项直接由审批处处长签字决定,切实减少了审批环节。三是强化政务大厅现场管理。通过科学调度波峰和波谷,建立工作应急预案等方式,有效杜绝群众办事排长队;通过增加办事窗口和延迟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四是进一步管好分厅。明确分厅管理的部门主体责任和总厅管理的中心监管责任,将总厅比较成熟的日常巡查、作风建设检查等“七项检查”制度,推广到6个分厅管理中,实现分厅与总厅管理考核的一体化。拟在6个分厅建立远程视频监控设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各分厅动态监管。
有序推进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平台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持续完善平台服务功能,严格按“受办分离”的模式实现了市国土局、市人社局等10个部门的系统对接。在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等7大类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录入平台的基础上,又将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4类非申请的行政权力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全部录入平台,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录入实现全覆盖。推进企业群众办事材料的电子化,切实为办事群众节约了成本费用,据估算,市“多规合一”平台施工图等材料的电子化每年可节约打印复印等费用1000万元以上。二是加快推进公共数据端口建设。根据8月20日行钢常务副市长全市公共数据端口建设现场办公会的调度安排,细化梳理全市各部门的公共数据端口47个,其中44个端口的公共开发建设工作已完成(人社7个、国土1个、规划3个、住建4个、民政2个、工商4个、卫计1个、公安4个、编办1个、发改8个);3个端口仍在开发中,其中卫计委1个(病例管理散布在各医院,未建统一智慧医疗系统)、国土局1个(正在申请新项目暂不提供接口),市教育局1个(仍在整理数据,已安排技术人员推送数据到前置机)。下一步,我们将与市电政办密切配合,督促部门尽快将数据推送到市政务云平台,供各部门调用和比对。
做好国务院网上政务能力第三方评估迎检工作。今年包括长沙市在内等32个重点城市首次参加第三方评估,并全国排名。此次评估围绕“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在线办理成熟度、在线服务成效度”等5个方面开展,这次评估,对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而言,既是一次对工作成效的全面考核,又是一次对工作提质的倒逼。9月份我们对照评估指标对全市网上政务服务自查自评,发现在网络数据同源、实施清单填报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近日,我们将汇总通报相关问题,并督促整改到位。
做好“四办”工作推进。一是就近办。市审改办于今年8月制定下发“就近办”事项目录的通知,公布内五区“就近办”事项197项,长望浏宁“就近办”事项248项。目前,各区县(市)政府正在组织落实。二是网上办。6月1日,市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平台日均办件量400余件,市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1%,全市网上可办率为52.3%(因基层工作平台正在推进)。由市电子政务办牵头覆盖区县(市)、园区、乡(街)、村(社区)的基层工作平台正在抓紧建设,预计10月底完成;支撑移动办事的“我的长沙APP”9月招标,正在建设,预计10月底上线。三是减证办。市审改办牵头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取消市直单位各类证明材料59项,区县(市)各类证明材料共计559项, 9月份根据省政府要求取消中介事项证明材料9项;市法制办牵头对全市证明事项进行清理,建议保留证明事项目录112项,取消45项。四是帮代办。市政务中心制定了在全市推行帮代办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服务范围和基本原则。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天心区等九个区县(市)均依托政务中心建立了帮代办机构,并纳入年度考核。雨花区在街道成立帮代办队伍,岳麓区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帮代办服务网络,芙蓉区建立“党员流动审批服务站”,及时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就近服务。市优化办、市政府督查室强化“最多跑一次”工作督查和评估。根据国务院推进“四办”工作要求和湖南省2018年“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市优化办正在草拟《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施方案》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