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现有炎陵、茶陵两个罗霄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三个扶贫开发面上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9万,贫困村166个,其中未脱贫贫困人口3.84万。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共减少贫困人口13.75万,贫困发生率由5.95%下降到1.30%,1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炎陵、茶陵两个片区贫困县已顺利通过省验收,6月份迎接国务院扶贫办专项评估检查。
工作措施及成效:株洲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炎陵、茶陵两个贫困县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采取有力举措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以最高的要求建立“四个体系”。建立责任落实体系。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判形势、查摆问题、部署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市实施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逐级递交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在全省率先构建了“1+7+6”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出台了《株洲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办法》《株洲市市直单位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办法》《株洲市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健全考核机制,压实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和驻村帮扶队的工作责任。建立财政投入体系。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整合行业扶贫资金投入、帮扶单位筹集资金投入、金融扶贫信贷投入、社会公开募捐等多途径的扶贫投入机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23.7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队伍保障体系。从市纪委、市委督查室等部门抽调了10名正科级后备干部集中办公,从城市四区抽调4名选调生,市农口系统抽调6名干部,全脱产开展暗访督查工作,乡镇均成立了扶贫工作站,配备了扶贫专干,进一步充实了市县乡扶贫力量,为工作有序开展了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坚持精准发力,以最大的力度推动“三驾马车”。扎实推进专项扶贫。在全省率先统一制定基础档案管理模板和阵地建设标准样板,组织五县市全面核对基础数据,规范基础台账,完善“一户一档”,建设“两室两站一点”。推行“四包责任制”,实行市五套班子分别包五县(市)、市直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驻村帮扶包52个贫困村、城市五区包重点县34个贫困村和200名贫困人口以上的非贫困、市县乡村2万余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农户,形成了“结对帮扶全覆盖、整体脱贫大包干、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干部帮”的精准扶贫“大合唱”。在全省率先向187个贫困人口2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安排驻村帮扶工作队或帮扶单位。在市广播电视台、株洲日报、株洲交通频道3家媒体分别开辟“脱贫攻坚在株洲”专题和“决胜脱贫攻坚”专栏报道,并专门从株洲日报和电视台抽调3名记者负责宣传工作,确保每周有新闻速递,每月有专题(栏)报道。搭建“株洲扶贫信息网”和手机“扶贫短讯”宣传平台,实时发布株洲扶贫动态。大力推进行业扶贫。着力抓好贫困户增收,全市已有156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35万户8.17万人参与产业扶贫,人均增收1887元。五县(市)贫困人口新增县内转移就业2.42万人,新增县外转移就业8657人。抓好健康扶贫,在全面落实现有医疗保险和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患病贫困对象按照病情不可逆转、可一次性治愈、需长期健康管理三类进行分类救治,特别是重点对2132名可一次性治愈的贫困患者进行全免救治,救治率达100%。抓好教育扶贫,按照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条件改善“一所不差”,控辍保学“一个不失”的原则,全市2017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55万人,发放资助金1.23亿元。累计投入10.86亿元实施“全面改薄”。抓好住房保障。将实现贫困户的安居作为告慰先烈的民心工程来抓,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旅游产业、特色农业和园区创业就业等相结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202户13434人。按照“统一流程、统一步骤、统一标准”的要求完成五县市危房改造2.9万户,其中贫困户8780户;按照分类施策、分县负责、分步实施完成土坯房改造2.28万户,其中贫困户6030户。着力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2014年以来,完成国省干线公路项目133公里,窄路拓宽工程 643公里,通畅工程1392公里,所有贫困村道路已达到验收标准,提前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工程投资212.3万元,解决了12.07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36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贫困村农网改造任务,166个贫困村有157个村筹集资金建设光伏电站或购买市光伏扶贫基地股份收益,166个贫困村无线网络、有线宽带实现全覆盖。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投资610.9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投资926.035万元,投资1.48亿元改厕7.63万户,“三分两池一棚”建设投资4532万元,建设项目760个,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投资2.55亿元,建设旅游项目428个;完成人才培训3379人。发放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88.73万元、退耕还林费用89.7万元、专项补贴3407万元,聘请441名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建成农家书屋1120个;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26个;完成村村响、户户通投资3523.66万元,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全面落实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政策。2017年,五县(市)农村低保提高至280元/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扶贫线“两线融合”。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建设。向166个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派出第一书记,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稳定干部队伍,提升干部素质,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分等级、分层次开展“脱贫之星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脱贫动力,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通过层层推荐考察,2018年第一季度,全市已评选991户脱贫之星,奖励资金80万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果。深入推进社会扶贫。以试点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为契机,奋力探索了“一张网、一个联盟、一支基金”“三个一”的社会扶贫株洲模式。“一张网”,就是中国社会扶贫网;“一个联盟”,就是株洲社会扶贫联盟;“一支基金”,就是株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通过做实“一张网”这个载体,用活“一个联盟”这个抓手,强化“一支基金”这个支撑,实现了中国社会扶贫网全覆盖、爱心力量全动员、产业扶贫全带动“三大目标”,开创了株洲扶贫的生动实践。株洲市“三个一”社会扶贫的模式获得了全国“2017精准扶贫10佳典型经验”和“‘互联网+’社会扶贫卓越贡献奖”。截至目前,“一张网”已注册村级管理员1609人,贫困户6.19万户,实现了村级管理员和贫困户注册全覆盖;注册“社会爱心人士”22.6万名,对接贫困需求(物品)6.3万条,(资金)4542条。“一个联盟”募集善款4367.38万元及物资。“一支基金”设立30亿元的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已安排9.5亿元投资39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是坚持创新方法,以最实的举措用好“三个抓手”。全市主要采取“主题月、现场会、暗访督查”三大手段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即围绕重点工作,每月举办一个主题月活动,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每周开展暗访督查。以“主题月”补齐工作短板,以“现场会”树立工作标杆,以“暗访督查”推动工作落实。2017年,株洲市先后组织开展了“深化帮扶工作”“提升基础管理”主题月活动现场会、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健康扶贫主题月活动现场会、转移就业主题月活动现场会、“大爱株洲·金秋助学”活动、“社会扶贫专项行动”现场会、“10.17”国家扶贫日活动等。暗访组对全市68个乡镇(街道)进行了全覆盖,走访了280个村(居委会),村民1000余户,发现各类问题800余个,编发了25期《暗访快报》,原汁原味通报突出问题。通过用好“三大抓手”,有力促进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