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绰”核心区马头溪村,一个美丽的千年古村。这些年,它静卧在雄伟的天门山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尤其是区委书记祝云武心系马头溪,如春风化雨、润物情浓,让“美丽古村落、幸福马头溪”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快步融入永定“旅游带动、绿色崛起”的蝶变跨越大潮中。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1890元增加到现在的5350元,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的目标,累计166户541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相继摘取“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张家界十佳旅游示范区”等金字招牌。
一、绘蓝图明思路,共筑“美丽古村落、幸福马头溪”,把人心聚起来。如何斩断穷根,村情实际是基础,群众意愿是前提,发展路子是关键。2015年3月开始,区委书记祝云武带领工作队实地走访马头溪村,深入马头溪村25个组,先后到52户贫困户家里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区委办驻村工作队与王家坪镇党委政府负责人、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座谈15次,针对马头溪村生态资源好、文化底蕴厚的实际,明确提出“党建强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旅游名村”的工作思路和把马头溪村打造成“永定区美丽乡村样板村”的发展定位。编制完成了《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脱贫攻坚描绘了切合实际、预期可达的美丽乡村新蓝图。三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一棒地跑好“接力赛”,让马头溪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强堡垒铸村魂,共建永不走的工作队,把班子强起来。党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区委书记祝云武明确指示: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要立主心骨。马头溪村的主心骨就是村党支部,它是搞好马头溪村建设的灵魂,区委办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四抓”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一是抓队伍。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选出了以回乡党员郑明华为书记的村“两委”班子。组织村“两委”干部赴酉阳、山西延安、浙江等地考察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开拓了村两委班子眼界,提升了班子战斗力。二是抓阵地。新建937平方米村级活动中心,配套建设了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综治维稳室、卫生室、农家书屋等,为全村群众提供科技知识、文体娱乐、健身医疗等综合性服务。三是抓制度。严格推行“一三五”治理模式,落实岗位承诺、村干部值班和周例会、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党员管理积分、“四议两公开”等五项制度,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1+3”,全村96名党员每人保护一座吊脚楼、保洁一片卫生区域、结队帮扶一户特困户。建立村级班子后备队伍培养制度,储备2名30岁以下后备干部。四是抓帮扶。从区委办选出3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实干能力强的年轻后备干部驻村帮扶,由23名区委办党员干部与104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三年累计提供帮扶资金100万元。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大型宣传活动9次,制作发放宣传手册1000份,评选“平安家庭”96户,开展支部主题日活动10次,激发了党员群众内生动力。
三、重造血促发展,共创新路奔小康,把产业带起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区委办驻村工作队注重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和“造血”作用,以“绣花”功夫推动马头溪村脱贫攻坚产业不断发展。一是探索“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路子。以闲散土地入股,成立了关水坪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让贫困户和村“两委”成为公司的股东,享受年终比例分红。指导村里成立了关水坪土家织锦合作社、文超山羊养殖合作社、关水坪粮食种植合作社,共吸纳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流转荒山、荒水、荒地等资源,依托扶贫项目资金,建成占地30亩的生态旅游山庄,引导32户群众通过土地、资金、在农庄务工等形式入股农庄建设,覆盖村贫困户20户26人,以享受租金、薪金、股金的分红。让全村73户贫困户以务工、土地投入、参与项目实施等方式入股300亩的杨梅采摘园分红,实现人均纯收入增长800元。二是探索“旅游扶贫+”路子。通过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引导、扶持群众抱团发展农家乐、农家特色产品加工等,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目前全村共有10户农户开办农家乐,受益农户户均增收6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保洁、生产、服务各类就业岗位7个,务工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有105户农户从事杨梅酒、农家腊肉香肠、竹编工艺品加工制作销售,占全村总户数的16.9%。
四、补短板强弱项,共护青山绿水建家园,把村子美起来。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现有资源,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打造宜居的生态古村。一是保护生态资源。区委办驻村帮扶工作队从实际出发,帮助制定了《马头溪村保护森林村规民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古树群落,80余株名老古树登记造册,申报林业部门挂牌保护32株。采取植树造林和打造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十里水杉长廊。制定了《马头溪村渔业资源保护村规民约》,成立了护渔联防队,规定每年的休渔期,定期开展渔苗人工补充流放。二是保护吊脚楼等物质遗产。协助村里先后两次制订保护吊脚楼的“村规民约”,对因破损需要修缮的吊脚楼补贴2000元至5000元,对新建吊脚楼的农户给予1万元奖励。先后投入30万元,对全村498栋明清以来吊脚楼修缮加固,飞檐垛脊,扳爪翘角,提升观赏价值,优化人居环境。将土家风雨桥、水碾坊、木榨油坊等民俗建筑列为保护对象。签订了村、组、户保护责任状,根据建筑年代、建筑工艺、建筑规模、建筑样式、建档立卡,办理身份证,上墙公示。三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区委书记祝云武先后18次深入马头溪实地调研,召集区委办等有关单位,部署脱贫工作,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1个。修建29公里盘山公路,东西线21千米沿河徒步石板道,西线15公里自行车游道。十里马头溪架起土家风雨桥、钢架桥、铁索桥、水泥公路桥梁达15座。安装太阳能路灯665盏,完成“改厨改厕”108户,新建中型污水处理池4个,铺设自来水管道14公里,修建整修拦河水坝18座。
五、文作魂旅为媒,共享乡村旅游大红利,把村名响起来。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要路径。区委办驻村帮扶工作队深挖马头溪传统土家文化资源,切实利用好文化传承。一是做强文化品牌。将全村打造成为一个土家族生态博物馆。建成“马头溪休闲度假村庄”,成立“马头溪樱桃花土家民俗艺术团”等5个土家民间艺术组织。抢救濒危的“土家放排歌”、“土家哭嫁歌”、“土家打夯歌”、“土家扬叉舞”等土家民间艺术。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聘请专家排练成百人还原有8000年历史的傩面舞,成为村里的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做响旅游品牌。工作队乘势“苏木绰”旅游品牌的持续升温宣传,在十三家中央媒体、中国纪检监察报、湖南新闻联播、湖南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宣传报告20余次,并通过举办“牵手马头溪,今夜舞起来”、古法榨油节、“桃妹山歌会”、首届美丽乡村户外嘉年华活动等节庆活动,为马头溪乡村旅游发展聚集了人气、财气。编撰的《马头溪村志》成为了全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的标杆志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版发行,进一步提高了该村知名度。2017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3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同比增长50%,旅游从业人员达209人(其中贫困人口达9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