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紧紧围绕确保顺利实现永定区、慈利县摘帽,180个贫困村出列,64841人脱贫的年度脱贫攻坚目标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依次打响“春夏秋冬”四场战役。全市上下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聚焦问题整改,抓好政策落实,推动项目建设,凝心聚力、奋力攻坚,卓有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精心谋划部署推动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今年来市委先后12次召开常委会议、市政府先后10次召开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制定了《关于打好打赢永定区、慈利县脱贫摘帽攻坚战的意见》,加大对拟摘帽区县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市本级财政给两个拟摘帽县各安排2000万。全面谋划并组织打好“春季春风、夏季挺进、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四大攻坚战役。7月6日和9月10日,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秋季攻坚”和“冬季冲刺”行动推进会议,所有市级领导、市直副处级以上单位负责人、区县和乡镇党委书记等500多人参加会议,安排部署“秋季攻坚”和“冬季冲刺”相关工作,全市形成了“高位推动、领导带头、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实行季调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从6月份起,市委书记虢正贵亲自主持、先后4次组织对交通建设、住房保障、健康扶贫、教育保障、就业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农网改造、网络建设、电商扶贫、生态扶贫、企业联村等行业扶贫工作进行重点调度,并明确分管领导要对分管行业扶贫工作实行“周调度”督办,分行业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有力促进了行业扶贫工作对标对表精准推进。通过强化调度,全市19个行业扶贫部门全力以赴抓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转变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今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开展扶贫领域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要求,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一是开展“三签字三走访”。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自调度脱贫攻坚,并深入走访贫困乡镇和贫困村,调研和督导脱贫攻坚工作。今年来,市委书记虢正贵和市长刘革安都走访了全市59个贫困乡镇,各区县委书记、区县长也按照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三走访三签字”。二是开展“四不两直”调研。为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印发了《市级领导开展“深入贫困村、集中解难题”调研活动月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度市级领导联系预出列村工作方案》,36名市级领导联系180个预出列村的任务进行了分解,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今年预出列村工作制度,实现了180个预出列村市级领导联系全覆盖。三是压实“两项”帮扶责任。共派出358支工作队、1194名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将209名科技特派员纳入工作队统一管理;组织3.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全市7.5万户贫困户,同时还对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派驻了工作队,实现了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全覆盖。继续推行固定宿村日、驻村月公示、工作季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日访夜巡和督查抽查力度,有效解决了“读跑学”“驻村不入户”等突出问题。分层级开展了驻村帮扶干部脱贫攻坚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了帮扶干部工作水平。四是开展专项治理。以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作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4个区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专项巡察,加大问责和处理力度。今年以来,全市共发现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线索919条,受理投诉举报742件,立案377件,查处819人。五是加大问题整改力度。今年来,我们认真对照中央巡视组反馈我市脱贫攻坚7个方面的问题、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反馈的5个方面问题、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反馈的我市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7个方面43个问题、国家审计署通过大数据比对反馈的脱贫不精准问题等一系列脱贫攻坚突出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整改,目前这些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
(三)强化保障,不断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今年来,市本级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459.5万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市本级投入深度贫困县资金2000万,两个摘帽县各2000万元,“三保障”配套资金8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00万元,涉农资金3709.5万元。今年全市已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1.66亿元,10月底已完成支出86051.02亿元,预计到12月底可支付90%以上。二是充实扶贫机构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涉贫信访舆情处置工作,市、区县成立了脱贫攻坚信访及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涉贫信访及舆情处置协调小组及办公室,抽调了9名精干力量从事涉贫信访工作。截止10月底,市级共受理信访件331件,已办结316件,办结率达95.5%。三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为全面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培养造就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我市突出实效实用,对市县乡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帮扶干部、贫困村村干部等开展了多批次、多层次业务培训,截止10月底,全市共组织各级各类政策业务培训班137期,共培训22264人次。
(四)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推进重点工作。一是年度减贫任务完成情况。2018年我市计划减贫64841人、180个贫困村退出,永定区和慈利县脱贫摘帽,并与省委省政府签定了责任书。据初步核查,预计年底全市可实现180个贫困村退出,约6.48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1%。二是“五个一批”完成情况。产业扶贫,全市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持续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贫困人口达199759人,技能培训累计达45218户,培育贫困村合作社累计达327个,在贫困村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累计达247个。桑植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基地、一户一产业、一家一就业、一人一技能“四个一”扶贫工程,不断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易地扶贫搬迁,全市住房开工率为100%,完成投资85619万元,投资完成率84.97%,预计12月31日前可完成全面建成并入住。生态补偿脱贫,全市100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续聘)工作已于4月份全部完成,生态护林员护林补助资金已按月全部到位。教育扶贫,全市上半年“阳光助学”共资助学生20820人,发放资金1468万元,下半年补助政策现在11月底全部发放到位。桑植县在全省首创从建档立卡贫困初中毕业学生中选拔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扶贫计划”,由县政府全额出资,委托长沙师范学院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全科小学教师。社会保障兜底,已将贫困人口3963户、9358人纳入全市社会兜底保障,实现了应兜尽兜。旅游扶贫,充分利用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大力发展西线旅游,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10万余人,带动人口数达20万人以上,旅游扶贫在脱贫中的贡献率达40%以上。9月13-14日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在我市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出席会议并讲话,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市旅游扶贫成效和经验。电商扶贫,全市建成贫困村村级电商服务站点229个,预计在12月底可实现电商服务站在贫困村全覆盖目标。慈利县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协会引领、品牌带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打造电商扶贫快车,全县建立网店(农村淘宝)243家,农特产品线上交易突破1.5亿,带动7953名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六个精准”完成情况。扶贫对象精准方面,在今年年中动态调整中,全市共新增贫困人口2785人,其中整户新识别928人,单个贫困人口补录1857人;清退贫困人口6612人,其中单人清退1050人、整户清退1594人、标识脱贫不享受政策3968人;自然增加1667人,自然减少3394人。动态调整后,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0813人,净减少贫困人口5554人,切实做到了应纳尽纳、应清尽清。项目安排精准方面,严格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办要求,组织区县开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把每个村“保基本”的项目,按照申报和审批程序审核后录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今后财政扶贫资金支持的项目将全部从项目库中筛选,并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全程监督项目实施进度和过程,确保项目安排的公正公平,切实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2018年建库工作已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2019年、2020年建库工作将在11月底全面完成。资金使用精准方面,组织对全市358个贫困村2015-2017年三年总投入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清理发现2017年有15个村投入超过1000万元、有11个村投入少于200万元。组织开展全市脱贫退出基本需求情况摸底,对超标计划进行相应调减,对需求不足的进行必要增加,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措施到户精准方面,制定《张家界市精准脱贫“秋季攻坚”行动方案》和《关于开展精准脱贫对标自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每月第二周作为脱贫攻坚“对标帮扶周”,动员各级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大宣讲、大排查、大比对、大推进、大整改”,根据致贫原因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帮扶措施,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因村派人精准方面,全市共派出358支工作队、1194名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将209名科技特派员纳入工作队统一管理,新增54家开展两个帮扶的市直及驻张单位,组织3.5万名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全市7.2万户贫困户,同时还对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派驻了工作队,实现了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全覆盖。加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力度,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贫困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脱贫成效精准方面,为学习借鉴石门县脱贫摘帽工作经验,切实提高我市脱贫攻坚成效。9月11-12日,我市组织各区县扶贫办、部分乡镇和贫困村扶贫干部赴石门县考察学习,学习石门县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和作法,制定了《2018年贫困退出市级核查和初审工作方案》,派出23个核查组进村入户开展市级核查工作,确保提高脱贫质量。
(五)聚焦短板,聚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我市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把桑植作为全市脱贫攻坚主战场,市委书记、市长多次深入桑植调研指导,走遍了桑植所有乡镇,帮助解决突出问题,积极为桑植牵线搭桥,引进龙头企业和帮扶资金。全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桑植县给予最大的倾斜,在工作队派驻、资金项目的安排等方面,市里都按照40%以上的比例向桑植县倾斜。为支持桑植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就出台了《关于重点支持桑植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张发﹝2017﹞6号),明确在脱贫攻坚期间,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精准扶贫、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桑植采取特惠政策,市财政每年直接扶持补助资金2000万元。在驻村帮扶、干部结对、领导联村等方面向桑植县倾斜。
(六)广泛动员,充分凝聚社会扶贫合力。一是组织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10月17日,市、永定区在市民广场举办了2018年“扶贫日”系列活动暨“精准脱贫光明行”启动仪式,组织“精准脱贫光明行”、爱心义诊活动、“我想有个家”公益募捐、“泛海助学”、“爱心包裹”等系列活动。在《张家界日报》开办专版,刊发了市委书记虢正贵和市长刘革安题为《举全市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的署名文章。二是继续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工作。为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在扶贫日当天向社会各界发放《倡议书》,动员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注册爱心人士,社会扶贫氛围持续高涨。截止11月6日,全市累计注册爱心人士119631人、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69834人,贫困户累计发布贫困需求64563件,爱心帮扶成功44433件。三是开展泛海助学行动。今年全市“泛海助学行动”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本科新生505名,资助金额共计252.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脱贫任务艰巨繁重。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市还有2.9万名深度贫困人口没有脱贫、38个深度贫困村没有退出、1个深度贫困县没有摘帽,都属于贫困程度深、脱帽难度大的“硬骨头”;桑植县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到2017年底有39925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9.6%,分别比全市、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8个、5.74个百分点。
(二)特殊困难群体脱贫艰难。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42.1%,因残致贫的占7.9%,60岁以上的老人占23.3%。实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压力巨大。
(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作为深度贫困县的桑植, 2017年12月31日才通高速,目前还没有通铁路,对外大交通十分不便。全市农村主要村级道路硬化率、通达率和农村客班车普及率不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脱贫产业亟待发展壮大。我市农民收入来源最大的是旅游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全市转移劳动力近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左右,其中25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外出(出市)务工人口为4.5万人,占18%。全市农民到旅游行业务工和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2.6%,增收渠道比较单一,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发展仍然是比较突出的短板。
(五)少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贫困群众确实存在精神“短板”,有的消极懒惰、缺乏信心,有的精神空虚、诚信丧失,有的等靠要赖、“靠着墙壁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有的怨天尤人、缺乏感恩,甚至不配合帮扶、不愿主动脱贫,以致于在某些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群众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三、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思路
2019年是我市县摘帽收官之年,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有关工作部署,紧扣脱贫攻坚目标,强化标本兼治,实现辖区内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面脱贫摘帽,全面提升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完成三套任务分解表的年度任务及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按滚动计划完成16197人以上的减贫任务、38个贫困村的退出任务及桑植县的脱贫摘帽任务。
(二)谋划推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坚持目标标准,坚持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突出问题导向,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拿出与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有力举措,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确保2020年与全国一同迈入小康社会。
(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规划,尽快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四)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基础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深入开展调研,有效破解“三率一度”难题。积极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区县、乡镇、村居扶贫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开展不定期的档案、资料检查工作,督促各区县、乡镇规范档案、资料整理。加强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广告牌、入户宣传手册、报纸、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宣传扶贫政策,让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真正深入人心,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