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
(2018年6月20日)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上半年工作小结
1.精心谋划部署,凝聚攻坚合力。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研究部署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科学确定了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出台了全市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和2018年工作方案,明确了今后三年以及2018年度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根据全省脱贫攻坚战役的总体部署,确定了江华、新田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267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25038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召开了全市扶贫工作暨作风建设年推进大会,对全年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问题整改、作风建设周密安排部署,市、县、乡层层签订减贫责任书,将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区、乡镇。启动了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市级层面,从141个市直单位、11家非公企业选派205名优秀干部,动员11名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建100个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100个贫困村开展为期三年(2018年-2020年)的新一轮驻村帮扶;县级层面,在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的同时,对贫困人口100以上的非贫困村全部派驻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所有市县领导、市县机关、所有贫困村和100人以上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强化行业扶贫责任,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35个成员单位和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联系的8个单位,都加挂了行业部门扶贫办的牌子,明确了专门领导、专抓科室、专门人员。
2.突出精准务实,抓实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整改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制定了下发了《全市脱贫攻坚提质增效活动实施方案》、《全市扶贫领域问题“全覆盖”“地毯式”核查工作方案》、《永州市2018年至2020年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意见》、《永州市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针对性的工作方案。通过深入查摆,共梳理出全市脱贫攻坚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方面的32个问题,逐条明确了整改措施,落实了整改责任。同时,组织开展了“大排查、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和“地毯式全覆盖”核查,对已脱贫对象开展“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 全市所有在职市级领导、141个市直单位、2000余名市直干部深入开展回访回帮、走访调研,回访调研贫困村143个、贫困户13286户,14个县区(管理区)37535名干部参与回访,共回访贫困村475个、脱贫户129262户,走访调研未出列贫困村299个、未脱贫户61555户。以省常态化联点督查发现的问题和中央省考核通报指出的问题为重点,坚持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建立整改台账,有力有序推进整改落实,确保个案问题在6月25日前整改到位,共性问题纳入常态化管理。
3.推进产业就业,推进持续发展。深化“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结合全市实际,推进规模种养、农村电商、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制定《2018年永州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明确了中药材、蔬菜、水果、粮油、休闲农业、旅游14个县区特色产业园带动产业扶贫,成效初显。抢抓机遇发展光伏产业,1-5月建成村级光伏电站50个,宁远、江华、祁阳四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完成投资3.127亿元。开设农村电商网点97家,重点县贫困村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65%,面上县贫困村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47%,宁远黑木耳、新田醋水豆腐12个特色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争取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78万元,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产业,1-5月,动员企业在合适的贫困村“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4589人在家门口就业,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554人。
4.精准落实政策,提高脱贫质量。住房保障政策加快落实。1-5月,开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40个,建设住房套数2646套,面积26.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1.9亿元;完成移民避险解困1231人,占全年任务的59%;对2017年超额完成四类对象危房改造进行联审并上报,第一批危改资金已按标准落实到农户。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贫困学生义务教育完成率100%,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工作推进有序,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高助学金、中职助学金等拨付工作扎实有效,义务教育“一补”资金已经拨付到直属学校。健康扶贫政策保障有力。全面落实“三提高、两补贴、一兜底”健康扶贫综合保障政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69.5万人、参保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6.6万人次,基金支付18304万元,贫困人口待遇享受100%;贫困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有序,已建成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全部配备到位;贫困村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覆盖率23.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94.9%,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90.11%,糖尿病管理率92.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98.88%,结核病管理率达100%。全面推行扶贫“特惠保”,全市扶贫特惠保参保193919户695477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完成保险理赔14310人次,赔付率70.1%。兜底保障落实到位。全市农村低保障标准由253元/月提高到不低于270元/月,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170元/月。1-5月,全市农村低保月均保障8.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8083万元,月人均救助水平180元,其中兜底脱贫对象月均保障1.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608万元,月人均救助水平270元。
5.加快项目推进,夯实脱贫基础。5个贫困县整合资金5.74亿,完成年度任务的43%。加快推进贫困村文化、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开工安全饮水项目110个,农网改200个行政村、10千伏线路600公里,低压线路1200公里,配变400台。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154公里,开工危桥改造项目8座、完工3座,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34个;新建通讯基站26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81.6%,4G信号覆盖率达到96.5%。放映公益电影774场,送戏下乡16场,广播实现“村村响”,“中央节目无线覆盖”二期补点工程设备安装正常推进,农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23个村。
6.激发内生动力,补齐精神短板。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探索了“四扶四建”模式,被中央、省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四扶四建”即通过扶志气建讲堂,宣讲扶贫政策、推介致富典型、宣传文明乡风,贫困群众斗志得到激发、信心不断提振;通过扶技能建中心,加强贫困群众劳务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就业本领和创业技能得到增强。在永州工贸学校建设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实践教研基地、永州市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采取“农民点单、财政买单”的方式,免费培训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1万名,并计划5年内培训5万人次;通过扶产业建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贫困群众多途径参与产业项目,就业致富。江华瑶族自治县引导小微企业在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400家,吸纳9000余名贫困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通过扶队伍建堡垒,选优配强贫困村村级班子,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提升贫困村自治能力。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602名、村主任655名,贫困村“能人治村”比例达63%;选派976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派284名专职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实现全市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合并村“第一书记”或专职书记全覆盖。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段,针对当前脱贫攻坚领域存在的问题,坚持以问题整改成效提升脱贫质量,围绕年度减贫任务,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抓好产业就业扶贫。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首选之策。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和产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林业产业扶贫,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扶贫新格局。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大力发展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特别是年龄偏大、残疾等特定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扎实推进任务清单、稳岗清单和责任清单“三个清单”管理,完善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强化就业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二是持续深入抓好问题整改。把问题整改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全市脱贫攻坚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不就事论事、不就人论人、不就地论地的要求,举一反三,全面深入查摆问题。对查摆出来的问题,逐一建立整改台账,实行“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切实整改到位,并纳入常态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干部培训。按照扶贫干部轮训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坚持“突出重点、分级分类、注重实效”, 立足扶贫干部不同岗位职责设置不同培训内容,根据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和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类开展全员培训、精准培训,做到扶贫培训全覆盖,提升干部攻坚能力。四是推进干部作风建设。针对“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督查考核不严格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重点聚焦县区直单位、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这三个重点人群,突出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个方面,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五是推进工作创新。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重点,积极探索 “四扶四建”新模式,争取在扶贫同扶志、扶智上,走出具有“永州特色”的新路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的若干政策》,大力推进“小微企业进村”,支持鼓励园区企业在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力争在就业扶贫上形成特色亮点。加大社会扶贫网的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引导和动员爱心人士在爱心捐赠、就业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扶贫扶志等方面深度参与,着力构建众筹、众扶、众包、众创的“互联网+”社会扶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创新社会扶贫模式。六是攻克深度贫困。加大投入倾斜力度,做到力量聚焦37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市派工作队或县级主要领导带队挂点、第一书记驻村、村党支部与后盾单位党组织互促共建全覆盖;推进资源聚集,通过实施“万企帮万村”,实现每个深度贫困村安排一家县级以上民营企业对口帮扶,同时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优先发布深度贫困村帮扶需求,“五个众筹”项目优先支持深度贫困村,“四支队伍”优先进驻深度贫困村,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力量来实施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