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是实现9.9万贫困人口脱贫,122个贫困村出列,确保安化县顺利脱贫摘帽,各级各部门在完成好国省市明确的各项“规定动作”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好“自选动作”,努力抓好各项脱贫工作落实,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经各区县(市)复核和市级核查、初审,全市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完成如下:
一是贫困人口脱贫。按照贫困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全市超额完成9.9万贫困人口减贫任务。今年全市共脱贫31671户,100888人,其中安化县15460户,55709人;赫山区3775户,11040人;桃江县3287户,9471人;南县3035户,8941人;沅江市3376户,8394人;资阳区1567户,4429人;大通湖区1129户,2820人;高新区42户,84人。
二是贫困村出列。按照“一个确保,两个完善”的贫困村出列标准,全市顺利完成122个贫困村出列。今年各区县(市)拟出列贫困村122个全部达标,其中安化县65个,桃江县17个,南县14个,沅江市11个,赫山区9个,资阳区6个。
三是贫困县摘帽初审。经过市级初审,安化县脱贫摘帽各项数据、相关资料显示:安化县摘帽申请和自评情况真实、准确,在脱贫攻坚工作部署、重大政策措施制度及落实、后续帮扶巩固提升等方面均符合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要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根据“三率一度”市级初审的数据统计,安化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 1.01%、错退率为0%、漏评率为0%,均低于2%的标准,群众认可度为98.9 %,高于90%的标准,已达到贫困县脱贫摘帽标准。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压实攻坚责任。一是强化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在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系列会议精神和重大部署,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2018年先后13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等会议(2次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大会至乡镇级推动工作),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和传达落实中央、省有关扶贫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推动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落实。先后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千村入万户“践行初心使命 真情脱贫帮扶”主题活动和脱贫攻坚“七个一”行动(每月组织一次党组专题研究、每月进行一次专题调度、每月开展一次现场办公、每月走访一次结对帮扶对象、每月走访一次重点对象、每月与党员代表村组干部和离任村干部沟通一次思想、每月进行一次问题整改销号确认)。二是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坚决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做到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市主要领导到各地调研,都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内容,叮嘱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时刻将脱贫攻坚责任放在心上,务必以过硬的作风,将各项工作抓牢抓实。市级领导率先垂范,严格落实“三走访三签字”制度,按照“1264”要求进行走访,做到每次走访1个重点乡镇、2个重点贫困村、6户贫困户、4户非贫困户,每次领办5件以上反映群众身边问题的信件(党政主要负责人10件),以此带动全市党员干部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沉下身子抓扶贫。三是强化区县(市)责任和市直部门责任。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各部门全体参与脱贫攻坚。每个职能部门既有行业扶贫责任,又有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责任;既要将部门资源集中投入贫困乡村推进区域整体发展脱贫,又要选派精干力量到驻村帮扶地驻村帮扶,形成横向到边的部门责任链。各区县(市)委、政府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统筹做好各自辖区内脱贫工作。四是强化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责任。驻村工作队对所驻村的“村出列、户脱贫”负责,不脱贫不脱钩。强化结对帮扶的责任,保证一户一策落实到位、贫困户在规定时间内脱贫。按照“一村一队”全覆盖要求,在2017年已向297个贫困村和569个未脱贫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基础上,2018年6月又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面上村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要求的通知》(益驻办联〔2018〕4 号),加大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按照贫困人口 100 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的要求落实到位,全市1129个贫困人口超过100人以上的村(包括社区、资管委、林场、渔场、管理区)均有扶贫工作队,共计31328名帮扶责任人参与结对帮扶。
(二)广泛凝聚攻坚合力。一是打牢党建基础。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坚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开展“创新型、担当型、务实型”领导干部评选和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加强贫困地区乡镇班子建设,保持脱贫任务比较重的乡镇党政正职相对稳定,在完成脱贫任务前原则上不得调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组织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任务清单》。采取“六个一”办法,实行10天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抓好92个软弱涣散贫困村党组织整顿。结合脱贫攻坚“六大行动”,在每月9日开展“扶贫路上、你我同行”等主题党日活动,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实农村党员冬春训,突出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贫困村党员冬春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益村”平台设置“精准扶贫”系统,发挥驻村帮扶在线管理、结对帮扶在线调度、社会扶贫在线对接功能,所有结对帮扶责任人每月定期上传结对帮扶走访记录,驻村帮扶工作队即时上传帮扶工作日志,各地扶贫政策、扶贫领域事项在平台公开公示。全市共有3.1万多名扶贫干部和3231多个帮扶单位入驻“益村”,为10.5万贫困户建立电子档案。二是推进社会扶贫。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市工商联组建起一支由180余位企业家、17家异地益阳商会、13家直属商会协会和区县(市)工商联系统会员企业组成的帮扶大队伍,通过捐赠帮扶资金、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扶贫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其中,益阳电子行业协会采取“协会+村集体经济+贫困农户”模式,在赫山区新市渡镇投入80万元,以村办企业方式开办电容器包装袋生产项目,解决40名贫困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排贫困户就业岗位800多人,与贫困茶农签订毛茶收购合同,设定最低保护价,使贫困茶农能够长期稳定获益。目前,益阳市有630多家工商联系统会员企业、39支企业家扶贫队,对接60个签约贫困村,实施产业帮扶项目80个,就业扶贫和异地招工安置就业人员6959人;工商联系统会员企业和异地益阳商会捐赠帮扶资金3174万元。围绕“扶贫日”组织开展了“我想有个家”、“扶贫助学”等系列公益募捐活动,共募集资金3000余万元。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今年3月,市县两级分别对驻村帮扶干部开展岗前动员培训。针对部分干部下村后经验不足、难以适应等问题,市本级组织驻村帮扶干部集中培训3期、519人次,结对帮扶责任人集中培训2期、1890人次,市县乡村扶贫干部培训实现全覆盖。同时,市派驻村办、市扶贫办选派熟悉业务的同志到有关帮扶责任单位和区县(市)送课上门76场次、培训近2000人。市县两级组织培训地方领导干部共54期1887人次;组织培训扶贫系统干部共73期2806人次;组织培训结对帮扶干部共196期32794人次;组织培训贫困村村干部131期6119人次。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解读中央、省市扶贫政策和先进典型。益阳电视台开辟“精准扶贫看益阳”栏目进行期播。华声在线益阳频道开辟“益阳精准扶贫”专栏。市扶贫办开通 “益阳扶贫网”和“益阳扶贫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截至11月底,全市在中央媒体发表精准扶贫新闻信息151条,省级媒体389条,市级媒体2678条(其中,益阳政府门户网166条、益阳日报468条、华声在线益阳频道491条、益阳扶贫微信公众号770条、益阳扶贫网783条)。10月22日至24日,在第二届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暨周立波诞辰110周年群众纪念活动中,市扶贫办利用“互联网+脱贫攻坚”展馆充分展示我市脱贫攻坚成效,受到省市领导一致好评。各区县(市)结合实际编制《脱贫攻坚到户政策口袋书》发放给贫困户,采用电视媒体、官方网站、微信、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宣传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五是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干部奋战奉献扶贫一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拼搏与奉献推动脱贫攻坚,让一个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社会的认可。张卫等6名同志获评湖南省2018年“百名最美扶贫人物”,付佳等16名同志获评“湖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今年11至12月市委组织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评选中,蔡华建等40名同志获评益阳市2018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刘金山、周抗生、刘松贵等扶贫干部用实际行动甚至生命,诠释了对党的扶贫事业的忠诚,诠释了对贫困群众的厚爱。
(三)聚焦聚力重点。紧盯资金保障。2018年全市脱贫攻坚投入20.63亿元,较2017年增长91.53%。其中专项扶贫资金投入14.86亿元。涉农资金整合方面:南县、安化县先后被批准为涉农资金整合示范县,2018年分别整合涉农资金3.20亿元、6.75亿元。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严把扶贫专项资金支出关口,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紧盯重点地区。把国贫县——安化县作为全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从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安排、项目布局、帮扶力量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形成了《关于加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意见》,严实推动各市直单位、区县(市)对安化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对口支援。紧盯重要时段。脱贫攻坚越到后面,越是一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已经到了攻克堡垒的阶段,必须切实加大力度。为此,我市将今年定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明确提出完成安化县脱贫摘帽,122个贫困村出列,9.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同时,于今年7月10日至10月20日开展了脱贫攻坚“百日会战”,集中力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为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夯实基础。紧盯重大关切。进一步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的跟踪监测,对经排查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对象,设立帮扶“观察期”,实行“回头看、回头帮”,确保已脱贫人口“扶得起、放得手”。把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国贫县安化县与非贫困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统筹现实条件和群众期待,加快提高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扎实推进“六个一批”“六大建设”。产业发展一批,大力推广“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专项行动,通过安化茶叶、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特种养殖、沅江芦笋、南县小龙虾、大通湖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脱贫。全市贫困村新办农民合作社128家,带动贫困农户1.38万户,预计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组织全市5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3家、省级36家、市级15家)对口帮扶61个贫困村发展。改造搬迁一批,2018年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2771人,完成投资7.66亿元。安置方式一律实行集中安置,共有51个集中安置点。截止11月底,全市已完成投资7.26亿,投资完成率为94.83%,已有47个安置点基本达到竣工条件。分两批下达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6971户,占全市存量危房总量的98.64%。2018年任务要求开工16971户,竣工12935户(安化县7791户全部竣工),剩余4036户要求2019年6月前全部竣工。截至11月底,已开工16552户,占任务数的98%,竣工15966户,占全年应完工任务数的123%,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培训就业一批,1至11月,全市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202人,完成目标任务(3100人)的103.3%;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456人,完成年度任务(450人)的101.3%。教育助学一批,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控辍保学政策,小学巩固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9.96%。扶贫助学方面,2018年春季学前教育受助12210人次 、610.5万元,高中助学受助9515人次、1046.9万元,高中免学费受助 3942人次 、351.72万元, 中职免学费受助28539人次 、3536.12万元,中职助学金受助9055人次 、905.52万元。兜底保障一批,截止11月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58万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3.43万人,纳入建档立卡的社会保障兜底对象6.27万人。全市农村低保标准从2018年1月1日起由3036元/年提高到3200元/年,确保了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目标。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从去年149元/月提高至170元/月,一类兜底保障对象从去年253元/月提高到276元/月,提高比例为14%与5.5%。截至11月底,全市已发放农村低保与特困供养救助资金2.89亿元。救助救济一批,截止2018年11月底,全市核准健康扶贫对象共计37697户、110917人,核准率100%;救治总人数146038人,其中县域内救治132360人、救治率90.63%,农村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累计50171人次、救治进度99.13%;慢病签约服务累计98862人次,签约率100%;重病兜底累计救治5332人次,救治率99.73%,其中四类九大病种已确诊1930人,已救治1909人,救治率98.91%;全市贫困患者住院综合费用报销比例为88.42%。以上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省定考核比率。从2018年8月1日实施“一站式”结算,各区县(市)“一站式”结算专户均预拨2个月以上的备用资金,全部落实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和“一站式”结算平台建设,通过新的“一站式”结算平台报销比例大幅提高,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综合费用报销比例为90.04%。“六大建设”。交通建设方面,重点实施现有3.5米宽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渡改桥工程和连通工程建设,贫困村水泥(沥青)路通畅率不断提升。截至11月底,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已完成1396公里,为计划1431公里的97.55%;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已完成606公里,为年计划659公里的91.96%;安防工程已完成809公里,为年计划1063公里的76.11%;危桥改造已完成93座,为年计划115座的80.87%。全市1159个行政村均已通客班车,通达率100%。水利方面,2018年计划完成投入扶贫水利资金1.25亿元,解决建档立卡7.52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问题,目前已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8.2154万人。农村电网方面,2016-2018年297个贫困村应完成269个贫困村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2018年总投资50150万元,截止12月5日,全市已完成266个行政村进行电网升级改造,其余3个预计12月30日前完成。广电设施方面,稳步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截至11月底,已全面完成贫困村“户户通”“村村响”建设任务,市级贫困村电视覆盖率目标任务97%,已达到97.5%,超额完成任务。贫困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已超额完成任务数。计划完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9个,已完成105个,在建4个,预计12月可完成。网络通信方面,目前全市行政村光网覆盖率达到100%,4G覆盖率达到100%,两项指标均已提前达标,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覆盖。生态环境方面,全市共争取天保项目45.81万亩,公益林项目390万亩,按标准给贫困户发放补贴,其中争取公益林补偿资金6100多万元,大部分落界在贫困地区。在安化县选聘413名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收入达到1万元。
(五)持续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央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一是按照4月24日全省扶贫工作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精神,我市针对“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监督从严要求不够等6个方面25项具体内容,各级各部门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抓好抓实作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二是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千村入万户“践行初心使命真情脱贫帮扶”主题活动。7月10日-10月20日组织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奔赴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将脚印留在了问情于民、帮扶解困的路上。该活动共组织全市150家市级帮扶责任单位以及7个区县(市)共同参与,市、县两级2185名驻村干部和31328名结对帮扶责任人参加,实现了对全市1159个行政村的帮扶走访全覆盖。三是不断强化督查问责。针对治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到位、扶贫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问题,全面压实责任、深化源头治理、严肃查处问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1-10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发现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675个,受理投诉举报802起,已党纪政务立案296件,处理1727人,其中组织处理1498人、党纪政务处分229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7人、问责98人,追缴资金677.8万元,退还群众资金217.2万元。
(六)抓好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在全市持续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问题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全市各级各部门严格对照国检、省检、省常态化联点督查、省领导专题调研、市县自查、各级扶贫信访举报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坚持“全链条查”(查问题到人、到班子、到举措、到监管)、“全领域查”(查问题到区县、到乡镇、到村户)、“全方位查”(查问题到日常、到专题、到信访),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不留死角。一是翔实制定方案。先后制定《益阳市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方案》《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方案》《中央第八巡视组交办脱贫攻坚工作相关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方案》等文件,形成了整改问题清单,逐条逐项明确了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实施台账管理。二是完善整改机制。在问题整改过程中,突出“一个聚焦(聚焦梳理的突出问题)”、“两个及时(及时传达贯彻精神、及时安排部署整改)”、把握“四个环节(广泛宣传发动、层层传递压力、深入查摆问题、有序推进整改)”。突出“以督促改”。对全市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督查,按照“市级领导包区包点督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程全覆盖督查、各种专项督查交织开展”的方式,及时跟踪掌握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的推进情况,坚持“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符合中央和省委要求不放过、群众对整改不满意不放过”,确保查摆问题、诊断原因、整改落实、追责问责“四个到位”。三是突出整改重点。对照中央第八巡视组反馈问题的扶贫领域5个方面15个问题,逐条制定具体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实效。
(七)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我市脱贫攻坚“百日会战”行动于2018年7月10日开始,到10月20日结束。行动重点围绕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三率一度”指标控制、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推进、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信访舆情管控六大重点,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贫困户脱贫“三保障”、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六大建设”、群众满意度提升、扶贫项目资金严格规范管理七大会战,为冲刺完成全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