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瞄准目标、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市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贫困现状
我市下辖7个区县(市)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493.8万,农村人口390万。2014年,全市贫困县1个、贫困村29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
目前,我市未退出贫困村156个、未脱贫人口15.3万人,贫困发生率3.97%。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脱贫攻坚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市县乡村四级凝聚共识、思想统一,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二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益阳市“十三五”农村精准扶贫规划》和《益阳市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六个一批”、“六大建设”11个牵头单位根据各自职责编制12个子方案,内容涉及产业扶贫、兜底保障、救助救济、改造搬迁、培训就业、教育助学、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电网改造、广电设施、网络通信、生态环境等,形成了精准扶贫工作“1+12” 实施体系,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等作了详细安排。2017年制定又下发了《益阳市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等作了详细安排。三是责任体系不断明确。明确了市县乡村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的主体责任,由一把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现了压力逐级传导,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工作责任体系。由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联村帮户,统筹推进所在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四是扎实开展“三走访三签字”。2017年印发了《益阳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脱贫攻坚“三走访三签字”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市委书记、市长带头一年中走访辖区内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贫困县有4个以上贫困村的乡镇、面上县有3个以上贫困村的乡镇,共49个)。2017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瞿海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值恒均已分别走访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49个,提前完成走访任务。据统计,其他市级领导和区县(市)、乡镇负责人基本完成了“三走访三签字”年度任务。2018年继续加大“三走访三签字”工作任务。市级领导走访按照“1264”的要求进行,即:每次走访1个重点乡镇、2个贫困村、6户贫困户、4户非贫困户。每次走访时随机确定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入村入户了解基本情况、政策落实情况、帮扶措施到位情况、贫困户收入情况和帮扶成效,对照“村退出和户脱贫”标准查摆问题和短板。对查摆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督促整改;对工作短板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针对性。五是氛围不断浓厚。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解读中央、省市扶贫政策和宣传脱贫成效、先进典型。益阳电视台开辟“精准扶贫看益阳”栏目进行期播,华声在线益阳频道开辟“益阳精准扶贫”专栏。市扶贫办开通 “益阳扶贫网”和“益阳扶贫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下发《益阳市精准扶贫知识手册》漫画版11万册和《益阳市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知识手册》3万本。各区县(市)结合实际编制《脱贫攻坚到户政策口袋书》发放给贫困户,采用电视媒体、官方网站、微信、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宣传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2.工作基础不断夯实。一是持续抓好贫困动态管理工作。从2014年开展建档立卡开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部署,进行建档立卡“回头看”和专项清理,对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查漏补缺,做到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二是强化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因村派人原则,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干部驻村扶贫。干得好的予以表彰宣传、提拔使用,对不符合要求、不胜任工作的及时召回撤换。实现了驻村帮扶与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市本级2018年-2020年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共安排50支工作队对50个贫困村进行帮扶,其中贫困县安化县派驻30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本级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有关工作待遇的函》、《关于2018年-2020年市派帮扶工作队正式进驻贫困村开展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三是聚焦重点区域。以贫困县安化县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从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安排、项目布局、帮扶力量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打破瓶颈制约。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按照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健全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查处力度。五是严格贫困退出。严格按照贫困退出的有关机制,牢牢把握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严格按照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贫困县和贫困村有序退出。市里将年度减贫计划下达到各区县(市),签订减贫责任书。各区县(市)将任务层层分解到乡、到村。对贫困退出开展考核评估,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质量。六是不断强化督查问责。按照“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一年一考评”的要求,及时跟踪掌握年度目标任务推进情况,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进行约谈,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进行问责。
3.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计划三年(2017-2019年)统筹85亿元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7亿元、行业扶贫资金72.3亿元、社会扶贫资金4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各区县(市)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行业部门单位涉农资金,发挥“各出一份力,共筑致富路”的扶贫投入聚集效应。2016年3月,南县被批准为全国涉农资金整合优化三个试点县之一。2016年12月,安化县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示范县(全省2个)。2016年南县共整合9个部门25项涉农资金2.93亿元,集中投入到麻河口镇、创新区和全县47个贫困村,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态保护三大平台。2016年安化县试点后整合13项涉农资金8936万元,实施项目278个,撬动社会资本2.58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2017年,安化县、南县分别整合涉农资金5.4亿元、2.98亿元,更好地发挥了财政涉农资金的聚集效应。三是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安排“财银保”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和设立小额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助推扶贫攻坚。我市作为全省“财银保”改革的唯一试点市,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保险公司投保,向银行取得无抵押低息贷款,由财政部门对保费和贷款利息给予50%至80%的补助。2017年,全市“财银保”申报贷款12542万元,保险公司审批通过金额9440万元,银行实际发放贷款8155万元,分别占全省的28.94%、32.24%、34.48%。全市累计到位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1.27亿元。四是大力发展资本资产收益扶贫。自2015年实施扶贫小额信贷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1亿元。共计带动贫困农户1.3万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或利用既有资源、资产,以入股或委托方式参与产业发展获取分红或租金收益。
4.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一是扎实推进“六个一批”。产业发展一批,大力推广“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开展农业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专项行动,通过安化茶叶、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特种养殖、沅江芦笋、南县小龙虾、大通湖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精准脱贫。大力开展金融扶贫,全市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297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05万户,12.32万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1亿元。稳步推进“扶贫特惠保”,为11.4万户贫困家庭提供综合保障保险,贫困家庭综合保障保险覆盖率超过83%。改造搬迁一批,2016年、2017年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1654人。2018年我市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任务12771人。安置方式一律实行集中安置,全市共有集中安置点51个,均已开工建设,预计按时完成年度搬迁任务。2018年危房改造第一批任务8167户8月底开工率达100%,预计按时完成改造任务。培训就业一批,统筹实施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雨露计划”、就业技能提升、劳动力创业促进就业、“两后生”技能提升和武陵山区域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等计划。累计实施技术培训3.4万余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600人。截至8月底,今年全市完成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65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6.3%。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372人、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307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68%。教育助学一批,严格落实“一提高”有关政策,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逐年稳步提升,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为81.2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93.5%(对应省定指标为80%、97%、90%)。严格落实“两降低政策(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家庭子女的辍学率和就学负担)”。辍学率方面,“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效果明显,目前,全市小学辍学率和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4%、1.2%(对应省定指标为0.6%、1.8%);减轻就学负担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享受“两免一补”(免收学费、免课本费,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严格按“八免费”指标要求落实各项就学资助政策。兜底保障一批,从2017年1月1日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2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253元(3036元/年),超过国家扶贫标准3026元/年10元。2018年我市农村低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3200元/年。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6.4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79 %;其中社会保障兜底对象1.5万人。已将社会保障兜底对象100%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救助救济一批,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采取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等方式开展救助,落实“ 一站式”结算、“农村贫困人口的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等政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已达到100%,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截止今年7月底,全市核准健康扶贫对象共计37845户、110358人,按户统计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31.66%;农村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累计39930人次、救治进度98.08%;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84318人次、救治进度100%;重病兜底累计救治1952人次,救治进度99.17%;四类九大病种已确诊1769人,已救治1746人,救治进度98.76%;住院和门诊实际报销比例达69.08%。二是加快实施“六大建设”。交通建设方面,重点实施现有3.5米宽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渡改桥工程和连通工程建设,贫困村水泥(沥青)路通畅率不断提升,行政村通客班车通达率达99.3%。截至8月底,今年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实际完成429公里,为计划里程659公里的65.1%,完成投资1.62亿元,为年度计划2.35亿元的69%;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完成统建项目路基718公路、路面134.92公里共计1.15亿元,完成非统建项目536.855公里共计1.75亿元,为年度计划4.29亿元的67.6%。水利方面,大力实施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水利灌溉建设项目、防洪避灾基础设施项目。已解决13.26万人的农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计划完成投入扶贫水利资金1.25亿元,解决建档立卡7.52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问题。截至8月底,全市已完成投入扶贫水利资金8588.87万元,已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5.69万人,完成率75.7%。农村电网方面,已改造270个贫困村电网,2018年计划完成70个村网改造,预计所有工程10月份全部完成。广电设施方面,稳步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全市297个贫困村实现“村村响”全覆盖。贫困村电视覆盖率达97.5%。积极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开展“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活动,确保每个贫困村每年至少放映12场公益电影。今年,贫困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数3564场已完成3283场,完成率达92%。网络通信方面,截至目前,全市行政村光网覆盖率达到99.9%(仅安化县柘溪镇椒园村(非贫困村)未通光纤),4G覆盖率达到99.9%(仅安化县东坪镇坪溪村(非贫困村)未覆盖4G),两项指标均已提前达标。生态环境方面,截止目前,全市已建农村卫生厕所71.52万个,卫生厕所普及率81.02%。全市共选聘682名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大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全市聘任1072名贫困户担任保洁员,所有贫困村实现了保洁队伍全覆盖。
5.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严格按照 4月24日全省扶贫工作暨作风建设年动员大会、6月5日全省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视频推进会议、7月29日湖南省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武陵山片区座谈会要求,全面梳理脱贫攻坚责任和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尤其是严格对照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反馈问题、中央巡视组暗访和国家审计署反馈的问题、省级领导专题调研发现的问题、常态化联点督查发现的问题、市县自查发现的问题、各级扶贫信访举报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举一反三,深入扎实开展整改工作。我市于6月6日、6月19日先后召开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推进会议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后,又于8月3日召开全市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专题工作会议、8月8日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8月15日召开全市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议、9月13日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议重点调度问题整改工作,各责任单位根据问题清单,明确了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等具体事项,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细落实。
6.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百日大会战。我市脱贫攻坚“百日会战”行动于2018年7月10日开始,到10月20日结束。行动重点围绕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三率一度”指标控制、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项目推进、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信访舆情管控六大重点,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贫困户脱贫“三保障”、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六大建设”、群众满意度提升、扶贫项目资金严格规范管理七大会战,为冲刺完成全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7.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千村入万户“践行初心使命真情脱贫帮扶”主题活动。活动于今年7月10日-10月20日实施,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奔赴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将脚印留在了问情于民、帮扶解困的路上。全市150家市级帮扶责任单位以及7个区县(市)已切实行动起来,市县两级2185名驻村干部和31328名结对帮扶责任人倾情参与,实现了对全市1159个行政村的帮扶走访全覆盖。
8.积极推进对口帮扶工作。2017年1月10日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由赫山区、资阳区、桃江县、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和益阳高新区7个区县(市)组成6个工作队对口帮扶安化部分贫困地区,经过一年多时间,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益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