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市原有省定贫困村27个、贫困人口5.2万。近年来,我们按照“四跟四走”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减贫3.9万余人、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由6.57%降至1.78%,其中产业扶贫带动脱贫人数占比超过80%。
一、突出“三大引领”,让产业发展可持续。一是坚持生态引领,守住绿水青山。把精准脱贫攻坚战与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起来,抓项目布局首先考虑生态效益,抓产业发展首先突出环境保护,重点扶持绿色环保企业,加快淘汰产能落后企业,明确“三个一律”原则,即对规模养殖项目一律不再新增并逐步退出、对化工项目一律不再引进、对非煤矿山安全许可证延期换证工作一律暂缓。二是坚持特色引领,抓好产业培育。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编制《湘乡市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培育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带动贫困农户致富的优势产业,突出抓好水稻、生猪、畜禽水产、蔬菜、油茶、茶叶、水果、楠竹、乡村旅游等九大产业。形成了毛田镇的茶叶种植,潭市镇、金薮乡的油茶种植,东郊乡的水稻种植,金石镇的蔬菜种植,翻江镇的黄桃种植,栗山镇、中沙镇的竹伞加工,棋梓镇的水府火培鱼,山枣镇的鱼苗养殖,壶天镇的石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与品牌。目前全市种植茶叶2.6万亩、油茶11万亩、楠竹10.5万亩、规模蔬菜6900亩,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特色品牌。三是坚持项目引领,推进连片开发。紧扣产业扶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为产业扶贫主阵地,每村成立1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7个省定贫困村有15个村建立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统筹发展产业项目70个,种养专业合作社在贫困村的覆盖率达100%。2017年新增农民合作社69家、家庭农场127家。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项目,2017年升级改造农村电网129个村,硬化农村公路120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52万人。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分别为梅桥镇、中沙镇集中安置点制定了产业后续扶持方案,每个安置点安排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致力“三力提升”,让产业扶贫有活力。一是提升干部带动力。建立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帮扶工作制度,市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攻坚自然条件差、扶贫任务重的绝对贫困村和面上难点村,其他市级领导联系一个面上村和一个贫困村。共选派340名第一书记、组成297个工作队,实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因户施策进行结对帮扶,134个市直机关党支部的2705名党员与未脱贫户实现“一对一”帮扶。中沙镇和谐村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开展走村入户调研,积极寻找“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渠道,利用村内丰富的楠竹资源,采取“村委+公司+贫困户”模式开展造血式扶贫,通过产业扶贫资金扶持贫困户购买小型竹制品加工机械,贫困户在家从事手工油纸伞伞骨加工,而且劳动强度不大,每人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让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都能参与到伞骨加工产业中来,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稳步脱贫。二是提升企业支撑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引领,探索“企业+基地+贫困户”“项目+贫困户”“互联网+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金石镇文星村长塘蔬菜种植合作社与湘潭百嘉香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蔬菜种植模式,积极引导贫困户进行蔬菜种植,当地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增收2000元左右。目前,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216家,带动贫困人口3.84万人。三是提升群众自主力。在尊重贫困户意愿、保障贫困户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参股分红、承包经营、订单帮扶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增值收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持续“造血”能力。省定贫困村棋梓镇连云村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350亩用来种植水蜜桃、黄桃、皇冠梨等水果,不少贫困户带着土地加入了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国军是其中一个,妻子早些年因脊髓炎导致半身瘫痪,全家就靠他打零工和卖桃为生,有了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今年,李国军又新种了100多棵桃树。依托水府庙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以水蜜桃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逐渐成为了棋梓镇引领村民脱贫的特色产业。2017年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3万人次、贫困村致富带头人112名,帮助贫困户自主创业和就业7450人。
三、强化“三项机制”,让产业政策不落空。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机制,把准政策方向。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产业扶贫工作,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月调度解决具体问题。落实市乡村三级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产业扶贫责任清单,明确各市直相关部门(单位)及乡镇、村、驻村工作队的职责,确保人人有责、人人担责。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季一点评、半年一排名”的工作推进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度、限期整改,确保产业扶贫平稳有序。二是强化财力投入机制,跟踪资金去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导向,逐年增加产业扶持资金,2017年湘乡市本级共计投入1942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对129家带动贫困户致富明显的经营主体和818户贫困户给予产业扶持奖励,辐射带动73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加大金融扶贫力度,2017年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002户,发放小额贷款近6000万元。2018年市级财政计划投入200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新增金融小额贷款4500万元。三是强化考核问责机制,严防错误倾向。将脱贫攻坚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核,把22个乡镇和农业、发改、财政、住建、教育、卫计、人社、民政、水利、人民银行等10个责任部门纳入“直接否决”范畴。对产业扶贫不到位、发现问题不整改的,对行业扶贫责任落实不力、年度任务未完成的,严肃追责问责、及时通报曝光。对连续两次排名位于后三名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诫勉谈话、党委专职副书记采取组织措施。2017年以来发出交办函52份、涉及问题160个,追责问责党员干部13人,调整乡镇党委书记2人,调整部门局长1名,倒逼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