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梯田,申报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再一次赢得世界瞩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砥砺奋进的五年”专题片里,青山绿水的油溪桥村用华丽转型为自己“代言”;2018年春节,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栏目,让世界发现了下团村的美丽……新时代,娄底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以大旅游带动大扶贫,充分发挥旅游稳增长、惠民生、消贫困的引领作用,率先以“全域旅游·传奇娄底”发力,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绿色脱贫之路,唱响了一支支旅游扶贫的湘中振兴之曲。吸睛又吸金,娄底——这颗湘中最璀璨的“明珠”,正迸发出无限活力。
发展美丽乡旅 创新产业模式
依靠景区带动、合作社带村、企业带村、党群带村等形式,娄底旅游唱出了一支支动人的乡村新曲。新化县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单位,娄底市先后涌现了新化县渠江源、桃花源、油溪桥村,双峰县江口村、大街村,涟源市博盛生态农庄等多个旅游扶贫典型。
漫步在娄底不同的村寨,不一样的是乡村风光,同样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光景。
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交通要衢,再加上独特的乡俗乡情,直击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现实需求,这让娄底新推出的“周末游”成为游客的“新宠儿”。
午后静谧的新化县油溪桥村,入目的是一栋栋整齐的新式楼房,瓜果蔬菜爬满了家家农户小院,一处处绽放艳丽的荷塘吐露芬芳,油溪河从村中流过,不时传来游人嬉戏打闹的欢笑。
“多亏发展旅游产业,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在村支书彭育晚的眼中,油溪桥村用了11年,从省级特困村转型为全国各地考察学习的新农村样本并不是偶然。
2017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详细报道了油溪桥村先富帮后富、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油溪桥村位于新化县北部,距安化梅城、梅山龙宫、大熊山等景区均不足30公里。村庄有厚皮岭万亩李花基地、牡丹花基地,村庄内有江南小三峡、梅山古寨、油溪河漂流等旅游资源,蕴含乡村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旅游发展的契机时不我待,油溪桥村实行农业转型与乡村旅游综合开发建设相结合,在旅游开发建设中,按照共同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方针,采取“村委+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形式,引导鼓励支持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数据显示,2017年,油溪桥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同年上半年,新化县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780.12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55.89亿元。
同样靠旅游走上致富路,双峰县锁石镇凭借不一样的“花招”锁定了目标游客。
“连续3年在油菜花节售卖土特产,日入千元是常态。”今年3月16日,第八届油菜花文化节开幕,锁石镇远近乡民携大包小包赶往“农副产品一条街”,热闹似新春。
锁石镇率先建成万亩油菜花基地、千亩荷花基地、千亩油葵基地、百亩菊花基地四大特色旅游相关产业,“春油夏葵荷秋菊”乡村品牌已经形成。
通过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农家大院、垂钓鲜食等新型农产业迅速跟进。景区农民除了传统的外出务工、经商创业外,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的新就业模式已成为当地农民就业的新趋势。
春风又绿江南岸,目前,依靠景区带动、合作社带村、企业带村、党群带村等形式,娄底市旅游唱出了一支支动人的乡村新曲,新化县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单位,全市先后涌现了新化县渠江源、桃花源、油溪桥村,双峰县江口村、大街村,涟源市博盛生态农庄等多个旅游扶贫典型。
推动“旅游+扶贫” 打造传奇“娄底”
据统计,2018年1月—7月娄底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9.49%;实现旅游收入173.23亿元,同比增长19.66%。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更推出了“湘军故里 传奇娄底”一系列旅游精品路线,让海内外游客更深入了解娄底,促进消费升级。
山水为韵、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娄底通过文旅、农旅、工旅融合大做文章,年轻的湘中明珠形象更加明亮动人。
2013年5月,新化县被确定为首批“全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重点县”,3年获得湖南省财政3亿元的支持,进一步激活了“十二五”娄底旅游发展的一池春水。
“十三五”伊始,国家吹响向全域旅游进军的号角,2016年,过去以“全国重点产煤县”闻名的新化县、涟源市进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娄底市自此进入了新一轮的旅游综合改革。以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做大产业、做强品牌、做优效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娄底这颗湘中明珠愈显风华,引来八方游客徜徉其间。
新化这样一个国家贫困县,如何迅速完成华丽转身呢?
“我们制订政策,积极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旅游行业。”正如新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邹红清所言,2016年,在娄底市全面落实“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稳步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推动作用下,拥有梅山、紫鹊界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的新化县把握时机,掀起“全民兴旅”“全业融合”的热潮。打造“全景梅山”,突出旅游龙头地位,创新“旅游+扶贫”发展路径,把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开发、农民就业增收等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打造形式多样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全面彰显了旅游富民强县的效应,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现在,娄底 “旅游+扶贫”工作已成为旅游部门的重中之重,近年依托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旅游+扶贫”正打造强引擎助推脱贫解困,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旅游扶贫进行有机结合。
既要抓“青山绿水”的“硬件”,更要抓“创享品牌”的软件。5月22日,2018娄底旅游推介会在长沙举行,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推出了“湘军故里 传奇娄底”一系列旅游精品路线,让海内外游客更深入了解娄底,留住乡愁,促进消费升级,打好“湘中明珠”这张底牌。
抓产业建设只是手段,通过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才是核心。近年来,娄底围绕“全域旅游·传奇娄底”理念,着力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做足“旅游+扶贫”大文章,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景区建设有条不紊,项目推进持续有力,旅游扶贫亮相央视,“厕所革命”不折不扣,旅游新业态引导良好,旅游产业呈现出向上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8年1月—7月娄底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9.49%;实现旅游收入173.23亿元,同比增长19.66%。
“2016年,根据娄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脱贫攻坚等7个3年行动计划,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编制了《娄底市旅游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规划(2016-2018)》《娄底市“十三五”旅游扶贫规划》,同时成立了脱贫攻坚旅游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指导旅游精准扶贫。”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局长廖志理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明确了娄底市旅游扶贫攻坚路线图,重点从资金投入、项目建设、农旅融合、人员培训、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安排部署,进一步强化了保障措施,对娄底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扶贫起到了催化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做足旅游文章 勾勒美丽蓝图
娄底市将继续积极扶持有旅游资源且有成熟景区作为依托的乡村发展旅游,围绕“湘军寻古”“梅山神韵”两条大湘西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四大乡村旅游特色主题。
“火车跑得快,更要车头带”。近3年来,娄底市投入旅游发展资金67.6亿元,创建星级乡村旅游区(点)50家,特色旅游乡镇和旅游特色乡村建设6家,景区带村(企业)15家,带动当地贫困户5000多人脱贫。娄底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村镇在新农村建设和规模化、特色化种植与乡村旅游相衔接,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生动地演绎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扶贫新局面。
今后,娄底市将继续积极扶持有旅游资源且有成熟景区作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村寨、民俗风情、特色遗址、生态休闲等特色资源的乡村发展旅游,围绕“湘军寻古”“梅山神韵”两条大湘西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花之缘、田之韵、水之梦、山之恋”四大乡村旅游特色主题,到2020年,培育十条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建成十个以上旅游扶贫示范线(点),示范点内100%的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创新旅游收益连接、产业连接和就业连接等三大连接,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以旅游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扶贫效益,让贫困群众由旅游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娄底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方建荣说。接下来,娄底旅游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拿出湘军“闯天下”的劲头,进一步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景区创建与提质升级、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创新旅游营销推广模式,打一场湖南旅游“中部崛起”的决胜之战,唱响一支旅游兴市的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