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的原则,科学统筹,将产业扶贫纳入旅游发展的中心工作,多措并举,聚焦发力,培育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打造新项目,切实改善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带动贫困居民创业增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全市旅游行业扶贫带动207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受惠贫困人口达5万多人。
以旅游项目带动就业扶贫
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古镇古村和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古镇古村群落,通过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串联,培育和提升10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建设15个乡村自驾车房车营地,统筹开发4个中国传统村落,重点支持常宁塔山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形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汇景衡南•莱茵水畔运动文化养生度假小镇项目、南岳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园、祁东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项目、衡南宝盖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常宁市庙前旅游景区提质综合开发等一大批旅游项目的开发推进,带动辐射周边的贫困村效果明显。通过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贫困人口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数量,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以乡村旅游带动创业扶贫
通过发展“旅游+农业”,完善乡村旅游“生活链”、“服务链”和“产业链”,做深做
新乡村旅游文章,出台了《衡阳市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实施办法》和《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决定》,激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县市区创评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积极培育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避暑度假和特色康养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培育打造了珠晖区茶山坳、衡南宝盖、常宁塔山、蒸湘区雨母山、衡山萱州等乡村旅游景区(点),精心策划举办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节会活动,建设一批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湖湘风情文化小镇,带动村民开设
旅游商店、客栈、农家乐等近3000余家,充分发挥了乡村旅游的扶贫、富民、美乡效应,受到中央、省市媒体多次高度关注和深度报道。珠晖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办的方式,先后举办了2018“迎春灯会”、2018中国衡阳(珠晖)乡村旅游文化节暨第四届梨园小镇梨花节、七彩阳伞斗海棠等系列活动。1-5月来茶山坳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类节会的游客已累计突破100万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收入增加12.8%。
以要素入股带动创收扶贫
鼓励旅游企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形式,由贫困户以自家山林、果园、鱼塘、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源参股,并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旅游企业中从事旅游服务,实现乡村旅游企业与贫困户共建共享,进一步盘活了贫困农村旅游资源要素,达到资源增值、贫困户增收的目标。衡东县鸿达湘莲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田用于种植湘莲,在荷田中放养了 “荷花鱼”。莲花盛开时节,引来了大批游人前来赏花观景,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千年白莲风情园”。千年白莲风情园连片种植湘莲总面积达4000余亩,拥有固定员工20多人,遇上整地、除草、施肥、剥莲子时节,最多一天用工可达100
多人, 2018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条件。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村引进兴华、阳平、天堂塔山、瑶园、琴瑶、天堂山农牧等多家茶叶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房,新建高标准有机茶园5000亩,改造老茶园1500余亩,结合旅游观光开辟1500余亩观光茶园,成功打造全乡以及常宁市有机茶核心产区。各公司、合作社分别与狮园村111户贫困户签到协议,群众以自家茶园入股,公司、企业每年按比例进行分红,茶园由公司出资群众自己打理,产的鲜叶公司按市场价进行收购。现在茶园已陆续投产,每年为全村带来近3000万元产值,每年直接为村民人平增加1500多元的纯收入,带动了300多人就业;观光茶园同河道彩带融为一体,成为了狮园村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以旅游商品带动购物扶贫
充分挖掘该市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竹木、地矿等资源,采用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除雁城四件宝、祁东黄花菜、南岳腐乳、西渡湖子酒等传统品牌旅游商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外,祁东酥脆枣、珠晖早熟梨、常宁瑶乡腊肉、干笋、衡阳县砚山薯粉条等一批新的旅游商品,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