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中,县委、县政府以“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为载体,推动企业结对贫困村进行帮扶,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扶贫车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发展模式。2017年全县新创建扶贫车间30个,安排劳动就业2220人,其中贫困人口就业859人,带动稳定脱贫人口4179人。既实现了企业自身健康发展,又让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双赢”效果明显。2017年9月13-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同志在视察沅陵时作出重要指示:“在村里设立扶贫车间,对老百姓就近就业确实很好”、“我们要想办法让老百姓就近就业,帮助更多家庭过上团团圆圆的幸福生活,实现孩子的幸福和老人的幸福”。11月14日,《湖南日报》以“贫困村里看三笑”为题,头版头条报道了沅陵县创建乡村扶贫车间的做法。
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在沅陵的实践,实际就是围绕聚焦贫困人口就业,最终实现增收脱贫这一核心要义,探索创建扶贫车间的思路,解决定目标、能落地、有保障、见效益的问题,具体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思路。全县创建扶贫车间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就近就业,坚持统筹布局,坚持招商推进。
(一)民企帮扶措施与“扶贫车间”进村相结合,有效搭建“切入点”平台。在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初,尽管企业有技术、市场、资金、信息等优势,但一时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帮扶路径,基本上是以公益帮扶和捐赠帮扶为主,这既加重了企业负担,又不能从根本上脱贫。县委、县政府针对部分企业生产加工端面临场地、用工等实际问题,又有参与脱贫攻坚的意愿,而一些贫困村有闲置的房子,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又无法在园区、城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这一现状,积极引导辰州磁电高科、向华电子等企业“把工业车间搬进村”,将一些技术要求不高和劳动力密集型生产加工端直接前移到乡村,建立“扶贫车间”,这样既解决企业生产加工场地、用工问题,又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就业,更找到了企业帮扶的抓手和载体。
(二)劳动技能培训与“扶贫车间”工艺相结合,切实解决“不会做”问题。“扶贫车间”虽然就业门槛低,但由于就业人员基本上年龄比较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就业技能,所以仍有部分群众有“不会做”、“做不好”的畏难情绪。我县整合企业、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根据“扶贫车间”生产加工技能和工艺要求,一方面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深入车间进行技能指导培训,将年纪轻、手脚快的就业人员培养成技术骨干,通过骨干带动,让其他就业人员学有榜样、做有实践;一方面把人社部门就业技能培训搬到了群众“家门口”,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人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现场教现场学,使这批人迅速了解工艺要求、掌握生产加工技能,树立了就业信心。全县共为81名扶贫车间就业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易地搬迁扶贫与建立“扶贫车间”相结合,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我县不仅把“扶贫车间”搬进村里,更搬到了贫困人口家门口。易地搬迁扶贫是“五个一批”工程中最难啃的骨头,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要解决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问题。我县针对这一问题,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与打造“就业小区”同步规划,在集中安置区预留一定面积的车间用房,把“生产车间搬到易地搬迁安置区”,帮助消化劳动力就业问题,让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问题。目前,沅陵向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官庄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再建1个“扶贫车间”,届时惠及该安置区105户400多贫困人口。
(四)帮助企业发展与推进“扶贫车间”相结合,努力夯实“可持续”基础。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县注重“扶贫车间”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三大工程保持续航后劲力。一是实施“筑坝工程”,组织开展“访民企、办实事、强信心”等调研活动,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以企业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确保“扶贫车间”基础实;二是实施“引源工程”,大力招商引资,引入更多企业来沅投资办厂,多一家企业就会多一个车间,确保“扶贫车间”后劲足;三是实施“扩容工程”,不仅发动电子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扶贫车间”,还引导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商企业建立“扶贫车间”,确保“扶贫车间”辐射广。
二、确定工作目标。通过在全县创建扶贫车间,努力实现就业扶贫“四个一批,三方共赢”:一是创建一批“扶贫车间。2017年在交通便利的乡镇创建扶贫车间20个以上;到2019年,全县创建扶贫车间80个以上。二是安排一批村民就近就业。2017年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口1500人以上,其中贫困人口就业500人以上;2019年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口5000人以上,其中贫困人口就业2000人以上。三是帮助一批贫困户增收脱贫。实现扶贫车间每位就业人员全年收入15000元以上,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四是培训一批技术能人。统筹人社、教育、扶贫、企业等培训资源,深入贫困村或扶贫车间,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能管理的扶贫车间人才。五是形成三方共赢局面。通过扶贫车间聚焦脱贫攻坚大局,实现政府拓宽脱贫渠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三方共赢”。
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选址问题。把扶贫车间办在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办在交通便捷、物流通达的集镇,办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村、寨,办在闲置的乡部、村部、村小学校房屋里。二是解决好项目问题。选取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生产风险不大、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和生产环节作为扶贫车间支撑,主要依托电子产品加工、制衣制鞋裁剪缝纫工艺、竹木制品初加工和农副产品包装等项目,确保群众能生产、企业能盈利。三是解决好模式问题。发挥县内现有的优势企业,将部分生产工序转移到乡村,探索“下沉式”模式;承接外发加工企业订单,进行来料加工、订单生产,探索“订单式”模式。四是解决好管理问题。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参与、乡镇配合”原则,建立责任体系,确保扶贫车间运行规范有序。
四、强化工作保障。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创建扶贫车间工作思路的执行和落实。一是强化扶持力度。出台和落实鼓励创建扶贫车间的政策,县财政足额安排扶贫车间专项资金,加强就业人员业务技能和车间管理方面的培训,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和培训三个方面的扶持作用。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县乡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扶贫车间工作加以领导和推进。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明确了11个主要参与创建扶贫车间工作单位的职责,各部门和各单位在思想引导、宣传发动、提供政策支持、解决实际问题、优化外部环境、加强运行监管等方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作为,发挥作用。四是强化工作考核。加强考核管理,把扶贫车间进乡入村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目标考核、年度综合绩效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助推扶贫车间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