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镇早塘村位于汝城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是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村。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制约,过去该村产业单一,贫困发生率高,全村301户1113人,有117户445人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被列入贫困村。近年来,早塘村“以茶兴村,以茶富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硒山茶叶产业,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据统计,全村110户429名贫困人口因种植茶叶成功脱贫,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万元。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茶叶专业村和新农村示范村。
精准定位兴产业
旱塘村土壤里富含硒,所产硒山茶香醇持久、甘甜爽口口,过去村民以种茶为生,但没有形成规模经营,都是村民零散种植为主,只有上世纪70年代栽种的几百亩老茶树,产业产量不高,加工工艺落后,又没有品牌,销路不畅顺,每公斤才卖9块钱,村民们种茶积极性不高,生活比较困难。
“贫困不能失志”,通过反复考虑,村支两委一班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五年攻坚战、小康全实现”工作主线,按照“四跟四走”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充分发挥合作社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旱塘茶叶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注册“旱塘硒山”茶叶商标,安排村干部到杭州等地取经,从外地引进优质品种开发新茶园,建设茶叶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截止到2017年底,全村共有茶园面积4580亩,年产茶量超过百吨,产值达2000多万元。
多元帮扶助脱贫
一是入股分红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成立茶叶产业合作社,吸引社员228户863人入股,其中贫困户117户445人,社员可以土地或现金入股,按份额分红。由合作社实行“统一提供树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产品品牌”方式,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村集体茶场250亩,产生的效益归入社的228户863人长期共同所有。村集体茶园统一规划实施,分成早塘、麻溪、西山三个示范片区进行管理,争取财政资金120万元高标准建设低压地灌设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最大经济效益,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3片茶园年产茶110吨,总产值200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和分配给村集体的收入130万元后,入社社员人均年分红5600元以上,其中117户445名贫困人口每年分红66万元,人均可达1480元。
二是直接帮扶模式。整合产业帮扶资金30万元,扶持农户自行种植茶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采购茶苗,无偿发放茶苗和有机肥料,提供技术服务,与农户签订鲜叶购销合同,承诺保价收购”的办法,引导村民发展茶叶种植面积1300余亩,其中,117户贫困户人均3亩多,户均10亩左右。由于建设标准高,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销路畅通,供不应求,贫困户家庭人均销售茶叶纯收入可达7000多元,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三是务工帮扶模式。村集体茶园每年除草、施肥、采摘以及村茶叶加工厂共需用工600人.次,由于茶园用工对劳动力要求不高,村集体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务工收入80-100元/天,采摘鲜叶平均15元/斤。据统计,全年全村贫困户共获得工资收益125万元,人均可增收2800元。
现在,旱塘村301户村民家家都有自己的茶园,人人都会采茶制茶,卖茶收入已经成为旱塘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份村民因为种茶盖起了新房子,购买了小汽车,全村实现了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