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有贫困村1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3户6368人,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83%。近年来,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津市结合实际,在结对帮扶上探索实行“三上门”模式,全面提升贫困户和群众的自信心、满意度、获得感,津市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大实效,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市。
——上门划点子,提升脱贫自信心。一是政策宣讲到位。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挨家挨户上门,面对面宣讲传达上级的各项扶贫政策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召开支部主题党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村民代表大会之际,集中宣讲各项扶贫政策。让贫困户第一时间知晓可享受的相关政策,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通过悬挂户外宣传标语、印发扶贫政策手册、开辟广播电视专栏等形式,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宣传到全市每个角落,接受全社会监督,营造全市关心扶贫、关注扶贫、关爱扶贫的浓厚氛围。二是问计于民到位。问计于贫困户自身。帮扶干部上门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听取贫困户脱贫的意愿与想法,与贫困户一道制定脱贫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因户施策。问计于周边群众。帮扶干部把贫困户周边的群众召集起来召开“屋场会”,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一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年,津市市共召开“屋场会”200余场,送上致富脱贫金点子1000多条。问计于能人大户。争取村内能人大户的支持,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委托帮扶或劳务用工等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津市市11个贫困村70%的贫困户全部加入了各自村内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多方问计、多方谋划、多方帮扶,催生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三是政策落实到位。全面落实驻村帮扶、结对帮扶、社会帮扶责任,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四位一体”驻村帮扶。津市市43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参与联村指导;津市市委选派31支工作队,对11个贫困村和20个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非贫困村进行驻村帮扶;为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专责抓党建促脱贫;下派11名科技特派员进驻贫困村,强化对贫困村的农业技术指导。“三人一户”结对帮扶。每户贫困户由市直部门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三个层面结对帮扶。“双管齐下”社会帮扶。广泛动员工会、工商联、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同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优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乡风。2018年,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100%,购买城乡居民医保100%,享受医保补贴100%;78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享受了教育助学;110户284名贫困人口实现兜底保障;贫困户危房应改尽改;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实现全覆盖。
——上门话亲情,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上门认亲人。上贫困户家的门已成为津市市结对帮扶干部的行动自觉。部分后盾单位经常组织“认亲会”,让帮扶干部熟知结对贫困户的每一位家庭成员,营造浓厚的亲情氛围,2017年,津市市各单位共组织了50余场“认亲会”。帮扶干部把贫困户当亲人看待,除开日常的帮扶工作外,平时也会有计划地带着亲朋好友和同事,来到贫困户家中,办农家乐,吃农家饭,采摘新鲜果蔬,按市场价格结算,为贫困户增加一份收入。特别是2017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津市市组织广大帮扶干部上门与贫困户共吃“团年饭”,得到了贫困户和群众的高度认可。干部通过与贫困户真心真意交流,相互的情感越来越深,亲情越来越浓,俨然成为了“一家人”。在2017年底的民意调查中,津市市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二是上门干农事。津市市除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全脱产每月住村20天的要求,协助村支两委开展工作之外,广大帮扶干部也做到了每月1—2次上门帮助贫困户干家务发展生产。农忙时节,帮扶干部将农业生产资料送到家,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采收农产品、打扫庭院卫生等;农技特派员把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实地为贫困户讲解农作物培管和其他实用技术;有的帮扶干部还带着孩子到贫困户家体验农事,熟悉农村生活,进一步加深了与贫困户的感情。每到收获季节,帮扶干部都主动与超市或批发市场对接,联系销售农产品;在城区居民集中区举办小型农产品展销会,现场推销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衔接挂钩,帮助贫困户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并通过建立农村电商平台,使特色农产品经互联网走向千家万户。2017年,津市市各镇和后盾帮扶单位共组织各类农产品推销会12场,帮助推销农产品近千吨。三是上门圆心愿。对于贫困户反映的困难和诉求,帮扶干部会第一时间上门对接处理,并在24小时内反馈情况,自身不能解决的做到全程跟踪,确保贫困户的意愿有人承接、诉求有人答复、工作有人落脚。传统节日和公共假日,帮扶干部都上门看望慰问贫困户,带上慰问品,实现贫困户的“微心愿”,还通过“社会扶贫网”让社会热心人士与贫困户的“微心愿”对接,帮助他们实现心愿,给他们带来惊喜。2017年,津市市广大扶贫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共为贫困户送上各类“微心愿”1100余件,让贫困户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社会的关怀以及家人般的亲情。
——上门谋发展,提升农户获得感。一是当好“引路人”。津市市委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从规划、项目到技术,全方位的为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找准路子。在贫困村村级集体经发展上,津市市从2013年开始,就安排工作队实施驻村帮扶,在工作队的参谋与帮助下,各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一批产业基地,如白衣镇柏林村藠果基地、新洲镇庹家峪村香菇种植基地、毛里湖镇箭楼村柑桔加工基地、药山镇三新垸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一个个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华丽转变。贫困村依托产业和基地,组建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帮扶干部因人而异,与合作社对接,把贫困户纳入进去,以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发家致富,带动群众和贫困户精神面貌的转变。二是当好“牵线”。由于大多数贫困户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不足,在生产发展上缺少谋划和盘算,所以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把重心放在能人大户的培育和引进上,以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牵线搭桥为能人大户搞好服务。如药山镇三新垸村黄金虎返乡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宣传土地流转政策,顺利流转土地500亩,目前,蔬菜基地常年聘请了20多名贫困户务工,黄金虎本人领办的合作社还吸纳了12户贫困户为社员。毛里湖镇箭楼村的刘奎在外务工6年后,在劳动就业处的信息、资金支持下,投资15万元开垦了几亩山地,从山东和浙江引进优质肉兔种兔100只,建起了养兔场,并带动周边近30户农户养殖肉兔。三是当好“保驾人”。脱贫攻坚需要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村支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积极致力于配齐建强村支两委班子,以党建引领脱贫,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积极筹措后盾单位帮扶资金,建阵地建基础,目前,津市市所有贫困村都建成了标准的便民服务中心,文体广场、村组道路、水利沟渠、排灌机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善,为扶贫产业发展和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基层换届选举中,帮扶干部上门宣传相关党纪法规,确保基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于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信息,帮扶干部及时上门传达到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家中,让贫困户知晓和参与到村级事务中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