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泽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由常德市金穗优质米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控股成立的一家电子商务企业,公司以“国娃牌”为扎实整改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确保脱贫攻坚“经得起问、经得起看、经得起查、经得起算”,常德市实行“三查问责”,督促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抓好动态管理,实行责任倒查。着力做实那些有效反映脱贫攻坚成效的载体动态管理,使脱贫攻坚督查调度有章可循、责任追究有据可查。一是针对督查所发现的问题,要求各级各部门拿出清单、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做到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二是对市县每次督查出的问题实行详实记录,对督查发现的问题交办了没落实的追查整改责任,对督查没发现而后来被上级查出重大问题来的倒查督查责任。三是强化基础工作,特别是针对错评、漏评、错退等问题,市扶贫办调取2017年脱贫人口系统数据信息,将所有信息按照“到乡到村到户到人”的原则,反馈给区县市及乡镇限期整改,目前所有区县市均全面整改到位。
——杜绝只交不办,实行三级联查。针对查出来的问题,实行市县乡三级联查,做到一级督办一级、级级相互配合,杜绝“层层交办、只交不办”。一是乡镇自查。要求乡镇根据上级历次督查反馈的各类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查摆不漏项,并明确整改责任人,签订整改承诺书。二是县级核查。按照所掌握的问题清单,县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力量逐一到乡到村查实整改情况,核查组负责人在问题整改销号清单上签字。三是市里抽查。市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成立了5支日常督查小分队,经常不打招呼、直插到村,查看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销号后问题仍然存在的督促立查立改。
——强化压力传导,实行连带追查。实行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对下一级出现问题的,连带追查上一级的责任。一是市委常委对所联系区县市的脱贫攻坚工作负责指导调度,所有市级领导对所分管或联系的部门负责指导调度,所有市县领导对所联系的贫困村负责指导调度。所指导调度的地方出了问题,连带追查相关领导的责任。二是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牵头建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对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既追究直接责任,还追究领导责任。三是明确在今后的中央巡查、省委督查、市里年度考核中由于结对帮扶干部工作不实出了问题的,干部及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所在单位都不能评先评优。
有机、富硒、生态大米为主营业务。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800多万元,流转水田8700多亩,托管服务水田34000多亩,公司生产的“国娃牌”系列大米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天猫旗舰店、淘宝企业店、中国邮政邮乐网、怀化石化加油站等线上线下平台的畅销产品。2017年国娃富硒大米完成线上交易额1150多万元,线上线下销售国娃系列大米2万吨,实现交易额1.11亿元。公司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把精准扶贫放到突出位置,坚持扶贫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公司通过让利优惠、安排用工、提供就业岗位等途径,为贫困户增收480多万元,使马家村、断堤村等2个贫困村67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平增收1240元。
——让利土地流转费扶贫。流转省级贫困村马家村和断堤村1700亩水田。过去,这2个村部分水田流转给其他种粮大户的价格是每年每亩200斤稻谷,约300元左右,公司以高出市场价1.5倍(每亩每年450元)的价格,对2个贫困村的水田大部流转,贫困户每亩每年增收150元。
——优惠托管服务费扶贫。该公司近年来投资上千万元,建成了育秧工厂、稻谷烘干中心、配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98台套,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公司托管水稻面积34000亩,其中1100亩是马家村、断堤村、牛路村等5个村180多个贫困户,公司提供种子、农药、化肥、培管、订单回收等全程托管服务。对贫困户的托管水稻,公司以种子每斤优惠10元,培管服务费优惠15%,产品回收每百斤高于市场价15元等优惠措施,为贫困户每年每亩增收200元左右。
——优先安排用工扶贫。尽管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但水稻生产的季节性强,用工集中,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植保机等机具的操作以及勤杂工仍需要大量人工。公司把安排贫困村劳动力作为扶贫的优先选项,优先安排,让他们发挥所能,劳有所获。2016年以来公司请工共计7500多个,请工开支90多万元,在2个贫困村请工4800多个,占全部请工的64%,季节性用工以每个工日120元计算,为贫困村劳动力每年增收57.6万元。
——借助金融平台扶贫。2016年公司与汉寿农商行达成贷款协议,落实金融产业扶贫贷款200万元,40个贫困户每户5万元分贷,公司以产业发展统用统还,公司每年给每个贫困户分红5000元,在3年贷款期限中,每个贫困户可获红利1.5万元。
——提供就业岗位扶贫。现年42岁的毛亚平是牛路村出了名的贫困户,上有病魔缠身的父母,下有一个不到8岁的儿子,老婆丢下一家子早已远走他乡,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原本就自卑的汉子喘不过气来。他破罐破摔,越发孤僻、懒散,一家老小在迷茫中艰难度日。为了救助这个特困家庭,公司为他家的3.5亩水田提供托管服务,并照顾他安排在大米加工车间做杂工,当起了固定工人,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牛路村贫困户马崇友,全家4口人,2个孩子因先天性疾病,需常年住院治疗,每年花去医药费1万多元,在马崇友几近绝望中,公司向他伸出了援手,在流转他家的7亩水田的同时,将他安排在公司任仓库保管员,每月2500多元的固定收入,使马崇友拾回了对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