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好六场硬仗、强化六大保障”推进举措,紧盯年度目标任务,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省下达给我市年度减贫计划54141人。目前经各级核查上报,全市将有128个贫困村退出、54415 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年度任务。
一、深化“两个全覆盖”,帮扶工作更加精准。对393个贫困村、1109个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均派驻帮扶工作队,实现“一村一队”全覆盖;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100人以上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含已脱贫贫困户),实行由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全覆盖;组建2000个党员帮扶先锋队,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配合结对帮扶责任人至少帮扶1户贫困户,全市共结成帮扶对子3.5万多个。开展清理无帮带能力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行动,共清退1789名2385对,并重新结对;大力实施村“123”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每个村至少储备1名村党组织书记、2名村干部后备人选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
二、全力打好“六场硬仗”,扶贫政策更加落地。以打好产业发展、住房安全、教育助学、健康扶贫、就业创业、基础建设等“六场硬仗”为重点,加快推进各项脱贫攻坚政策全面落实。坚持“四跟四走”路子,大力推广“橘园+”“茶园+”“稻田+”“荷田+”“水产+”“蔬菜+”等混合种养、农旅结合模式,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生态版,拓宽产业扶贫新路子。大力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在贫困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民合作社基本实现村村覆盖。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396家,提前一年完成建站任务,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开展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清理行动,全面清理核实5.2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开展“培训促就业、就业助脱贫”行动,培训贫困劳动力 7000多人,有5641人实现就业创业;开展“春风行动”,为4951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公共就业创业岗位。
三、坚持“六个常态化”,作风建设更加有力。严格坚持压实责任、监督检查、专项巡察、从严执纪、谈心谈话、通报曝光常态化等“六个常态化”,着力推动扶贫领域作风转变。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市县巡察范围,重点对尚未退出的139个贫困村及其所在乡镇实行巡察“全覆盖”。积极开展“走千村访万户”活动,对全市有扶贫任务的2040个村做到走访全覆盖,全市370个调研走访小组、3800多名党员干部走访近2万个农户。率先全省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三方机构专项检查常态化。同时,坚持“六个聚焦”大力开展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对所有问题逐条逐项整改销号。
四、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机制保障更加有效。坚持“三有三抓常调度”, “三有”即市县有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部门有扶贫办公室,乡镇有扶贫工作站,同时村级明确专人负责;“三抓”即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联县联村领导经常指导调度抓;“常调度”即经常性开展调度督促。连续两年由市级组织实施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分类考核评价,对综合评价为“一般”和“较差”的乡镇进行约谈,起到了鞭策后进、传导压力的显著效果。积极开展“厘清脱贫路径”行动,大力推行“户分三大类、一户一套餐、两个不撤退、脱贫把三关”做法,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确保高质量脱贫。
五、广泛开展社会动员,攻坚氛围更加浓厚。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点燃希望”民政助学公益项目、统一战线“泛海助学行动”、社会组织“微善风”助学行动等,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结合“10·17 扶贫日”活动,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一家一”同心温暖工程等活动。广泛召开党员会、户主会、屋场会,深入宣传扶贫政策和脱贫典型,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积极开展“文化扶贫进千村”活动,组织“送戏下乡”文化演出等500多场次。大力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全方位开展新闻媒体、户外广告、网络媒体等脱贫攻坚政策和成效宣传,评选表彰30名常德市“最美扶贫人物”、102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落实涉贫事件处理反馈机制,2018年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涉贫信访舆情案件。
六、着力打造“石门样本”,脱贫信心更加坚定。市委市政府将石门县贫困县摘帽作为2018年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8月6日,省政府正式公布石门县脱贫摘帽。8月下旬,《湖南日报》以脱贫攻坚“石门样本”为主题,对石门县脱贫摘帽工作作了10期系列报道,在全省形成了广泛影响。9月份又在浦东干部学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县县委书记介绍石门县脱贫摘帽经验。11月9日新华社以《“湖南屋脊”决战贫困》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