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常德市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实现5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100个以上贫困村退出、石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突出打好“六场硬仗”、抓好“六大保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鲜明的问题导向、创新的工作举措、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业扶贫稳步发展
大力推广“稻田+”“荷田+”“水产+”“蔬菜+”等混合种养、农旅结合模式,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生态版,拓宽产业扶贫新路子。坚持“四跟四走”路子,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有379个贫困村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2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在贫困村覆盖率50%以上,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的贫困人口27万人,基本实现村村覆盖。2018年市本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5100万元,在石门县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31亿元。全市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396家,提前一年完成建站任务,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二、住房安全有序推进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市联席办坚持“日调度,月督查,季报告”的工作机制,督导任务区县严守政策“红线”,按时间节点和标准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市发改委组织班子成员联点包片,对联点区县政策执行、项目建设、遗留问题整改、作风建设等情况进行督导。截至9月底的开工率为100%,绝大多数集中安置点已完成整体进度的80%以上。危房改造方面,逐户开展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核查,核查出我市存量危房19431户;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从申报公示程序、资金管理、信息录入、资料整理等方面对农村危改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根据2018年8月1日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通知》(湘财社指〔2018〕53号),今明两年共下达我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9652户、涉及补助资金36625.2万元。截至10月底,我市已开工15001户,开工率76.3%,已竣工10930户,竣工率89.77%。
三、健康扶贫全面实施
全面摸清农村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分类建立了工作台帐。“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的多重保障政策全面推开,提高基本医保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推行扶贫特惠保、医院减免保障措施,实施“一站式”结算、医疗救助和政府兜底。目前,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个人住院实际报销比例85.48%,22家定点医疗机构、232个乡镇卫生院全面落实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要求。大力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行动。全市大病集中救治率、慢病救治率、重病兜底救治率分别达90.11%、99.13%、86.01%。同时,市直医疗单位先后多次深入贫困村开展义诊活动,先后派出医务人员150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71500元,惠及贫困人口4000余人。
四、教育助学持续用力
对5.2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集中开展摸底清理,进一步提高资助精准度和及时性。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82所、普惠性幼儿园112所;设立教育精准扶贫奖补资金,对地处边远山区帮扶贫困村学校或教学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奖补,每所最高50万元,近两年共拨付资金480万元,让贫困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全市开展“精准扶贫点燃希望”民政助学公益项目,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名。统一战线开展“泛海助学行动”,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574名、资助金每人5000元。同时,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对接受职业学历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应补尽补。
五、就业创业加快推进
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完成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724人,占任务数的113.9%。岗位补贴86人,共8.6万元;社会保险补贴78人次,共25.6万元;转移交通补贴4800人,共172.03万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111人,共2.22万元;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545人,共148.6万元。培训建档立卡的“两后生”(指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86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3%。组织“春风行动”,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534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4951人。增设生态护林员岗位,选聘28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为生态护林员,按照每年人均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六、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截至10月底,已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里程1160公里,其中贫困村完成923公里,占任务数80.5%。水利方面,优先支持贫困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截至10月底,已完成6.42万人的巩固提升任务,完成进度为96%。通信方面,加快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贫困村光纤网络通达率达100%、4G网络有效覆盖率超过97.2%。环保方面,大力开展贫困地区污染防治,完成50个以上贫困村的环境整治任务。村级活动场所方面,新建贫困村综合服务中心75个。同时,积极向上对接政策,组织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提升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
七、攻坚合力不断凝聚
突出抓好帮扶、责任、作风、力量、氛围、机制等“六大保障”,不断凝聚攻坚合力。一是狠抓精准帮扶。按照“精锐出战”要求,实现全市393个贫困村和1109个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对摸排出56个软弱涣散贫困村党组织,全部完成整顿转化。利用暗访督查、微信位置共享等手段,对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情况、队员驻村情况等进行全程纪实管理。二是紧盯责任落实。做到了“三抓”: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抓、联县联村领导经常指导调度抓。“三有”:市县有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部门有扶贫办公室,乡镇有扶贫工作站,同时村级明确专人负责。“常调度”:就是经常性开展调度督促。市委常委会经常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市政府常务会每次都听取“三大攻坚战”进展情况汇报。三是突出作风建设。坚持“六个常态化”,强化高压态势,大力推动扶贫领域作风好转。1-9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发现扶贫领域问题线索909件,立案查处343起,处理1112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37人,追缴违纪资金871.65万元,清退资金763.73万元,公开曝光典型案例231起。四是聚焦力量保障。统筹整合各方力量,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结合“10·17 扶贫日”活动,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一家一”同心温暖工程等活动。深化“互联网+社会扶贫”,加大 “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工作力度。五是浓厚工作氛围。坚持经常召开党员会、户主会、屋场会,宣讲政策;评选表彰30名常德市“最美扶贫人物”、102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泛开展“文化扶贫进千村”活动,组织“送戏下乡”文化演出503场;落实涉贫事件处理反馈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舆情管控责任。六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市、县、乡、村四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联动机制,建立信访、网络、扶贫等部门扶贫信访信息互通机制;盯紧进度安排、人力调配、推进实施、成效确认等重点环节,健全督查问责机制,逐步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