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娄底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把化解大班额纳入民生实事项目,采取有力措施,高位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中小学校建设缓慢、学位需求严重不足,大班额化解任务较重。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消除大班额的进展情况
(一)年度目标基本完成
全市现有大班额3385个、超额人数38733人,超大班额1460个、超额人数13549人。2018年省政府给我市下达的任务是消除超大班额982个,我市的目标是消除超大班额1225个。1月—8月,全市通过改扩建学校、挤占功能教室、组织分流、充分利用城效学校招生等途径,累计消除义务教育66人以上超大班额1166个、完成今年任务比例95.18%,其中市本级、娄星区、冷水江市、双峰和经开区全部消除超大班额;涟源市现化解94个、完成75.81%,今秋开学可望完全化解;新化县化解582个、完成95.25%,达到省定目标。
(二)学校建设有序铺开
今年,全市中小学计划新改扩建项目45个,新增学位33877个,资金总投入6.5亿元。其中娄底城区10个项目、冷水江17个、涟源9个、双峰1个、新化8个。目前,29个项目基本完工,10个项目在建尚未完工,6个建设项目正在推进。
(三)大规模公开招考教师
2018年,全市大规模组织公开招考、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教师1169名,其中市直256名、娄星区158名、冷水江市146名、涟源市150名、新化县459名,年底新化县还将招考200人。
(四)扩班分流平稳有序
市教育局及时制定并下发了招生管理和学生分流的文件通知,要求各中小学校科学制定方案,加大宣传协调,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合理流动。目前,全市消除大班额学生分流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内部扩班191个,组织校际、班际分流学生10744余人。
二、主要工作及成绩
2012-2015年,我市积极推进化解大班额工作,实施“四年行动计划”,相关工作经验曾被刘延东副总理等领导批示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了长篇报道。2017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巩固经验成果,提高政治站位,全力以赴化解大班额问题。
1.全面贯彻全省化解大班额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化解大班额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与要求,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一是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在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中心城区新建4所、改建4所学校,全力化解‘大班额’,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大班额,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134个”,将化解大班额工作纳入绩效评估考核,列为全市真抓实干奖励最高档次。二是坚持常抓常议。市政府下发了《娄底市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娄底市消除大班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娄政发〔2018〕14号),成立了化解大班额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李荐国任顾问、市长杨懿文任组长。今年3月、4月,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消除大班额工作;4月23日,召开了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暨化解大班额工作会议,与各县市区签订了消除超大班额工作责任状;4月30日、7月12日、9月3日,杨懿文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调度;分管市领导多次召集相关单位调处解决中心城区学校建设问题,推进消除大班额工作;市政府牵头组织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妥善解决棘手难题。三是加强督办力度。全市自上而下建立起了“人大暗查、政府督办、教育督导”的有效机制,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娄底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最大班额控制目标(2017-2022)的《决议》,组织力量不定期进行暗查;市政府将化解大班额的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列入“一单四制”督查清单,实行“月进度、季通报”挂图督办;开展教育专项督导,及时反馈信息,有效督促化解大班额工作按照要求落到实处。
2. 创新工作模式。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创新学校建设审批、筹资模式,加快学校建设,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创新学校建设审批模式。在学校规划建设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市政府召集部门负责人为中心城区12所新建学校立项开展集中联合审批,所有手续一次办理到位。二是创新经费筹措模式。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中心城区15所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的融资工作,将每年财政安排的5000万元延续到2020年。纳入PPP项目的学校建设项目,都在旁边预留一块商业用地作为现金流收入来源,通过预留地开发,让学校建设项目有现金回报。三是创新政策支持。中心城区实行市本级、娄星区、娄底经开区和万宝新区学校建设“一盘棋”的统筹规划,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新增学校建设用地,一律由政府行政划拨;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严格实施;学校建设项目全部享受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优惠政策,免收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3. 千方百计推进学校建设。针对化解大班额学位缺口大、建设资金少、工作任务重的实际,市、县两级千方百计挖掘各方潜力、盘活教育资源,扩大学位供给。一是加强学校规划。积极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新区和城郊学校投入力度,做大城区学校,把学生“疏”在校园内;做强城郊学校,把学生“导”向城门口;办好农村学校,把学生“留”在家门口。二是启动建设一批学校。2017-2020年全市计划筹资60.3亿元,新改扩建学校项目113个,预增学位8万个。三是引入民间资本。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在经费扶持、用地保障、建设管理、税费优惠、师资力量、教师待遇、校园环境等方面给予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壮大民办教育规模,有效增加城区学校学位。2018-2019年,全市计划引进社会资金7.1亿元,新、改、扩建民办学校8所,新增学位1万个。
4. 坚持综合施策见成效。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个结合”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不放松,形成市县联动合力,高位推动大班额的化解。一是压实目标责任。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市消除大班额工作情况报送的通知》,安排专题调研,分学段、分城乡、学位缺口和新增学位预测等要求摸清大班额底数,建立好工作台帐,督促各县市区、各级学校编制消除大班额工作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制度。二是严肃招生管理政策纪律。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并下发“整治义务教育违规择校、规范招生行为严肃招生纪律、调整招生范围”等若干规定,严格规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适龄入学和按区域招生行为,大力推进微机排位、均衡编班,坚决杜绝“择校、择班”问题。三是加大师资保障。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重新核定、补充教师编制,通过公开招考、高层次人才引进、免费师范生计划、定向培养、临聘和返聘等多种渠道缓解教师紧缺现状,积极推行城乡教师交流、骨干教师支教、定区域走教制,提高农村学校整体质量。四是采取多项举措。对我市大班额问题最为突出、消除压力最大的两个县市,采取整合辖区学校资源,盘活现有校舍、租用办学用房等过渡办法,增加学位、合理分流生源。
三、化解大班额面临的形势
按省里化解大班额的要求,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且化解至55人以下,2020年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2022年按小学45人、初中50人标准班额办学。目前,虽然全市超大班额基本消除,看似完成了眼前的考核任务,但各地普遍采取以大班额方式化解超大班额,靠内部挖潜、挤占功能室解决教室数量不足问题,掩盖眼前矛盾,却埋下更大隐患。预计到2020年积聚隐患全面爆发,“内挤无空间、外扩无时间”,大班额的化解将无力应对。根据中心城区及各县市情况汇总分析,我市大班额化解的形势非常严峻,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扩容加速,学位需求较大。按照消除大班额、实行标准班额办学以及综合考虑全面二孩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进行测算,全市需新增学位138726个(消除大班额需38733个、实行标准班额需43378个、全面二孩子及城镇化进程加快需56615),其中娄底城区需新增学位34850个(消除大班额需5100个、实行标准班额需11350个、全面二孩子及城镇化进程需18000个)。二是资金筹措困难,学校建设迟缓。由于政策调整,融资渠道不畅,导致部分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处于停滞状态。譬如,中心城区今年新建华达、万宝、振翩、星星4所学校和改扩建八中、先锋、黄泥塘3所学校,仅有华达学校和娄底八中1栋教学楼正常推进;新化县、涟源市去年5月启动芙蓉学校建设项目,因资金缺口较大,至今还未动工。三是区域发展失衡,化解压力较大。一方面是区县之间不均衡,娄底中心城区、新化县、冷水江市的大班额数量较多、任务较重,特别是新化县的严峻形势,受到了国内外媒体重点关注;另一方面是大班额集中在城区人口密集区。就中心城区而言,学位需求主要在一小、星星学校、吉星小学、三小、涟钢周边区域的14所学校,学位需求压力巨大,矛盾突出。例如,城区2018年秋季小学一年级计划招生7355人,实际招生9953人,超计划2598人。
四、几点请求与建议
一是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议中心城区义务教育管理以娄星区政府为主,实行统一的招生管理、统筹学校建设、化解大班额。
二是尽快解决学校建设问题。请求市政府明确定中心城区学校建设方案,明确相应的主体责任、财政资金安排、建筑模式等内容,以便加快推进学校建设。
三是尽快研究下发配建学校的意见。为建立城区学校建设的长效机制,我局根据《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起草了贯彻条例的实施意见,并征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请求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文件,提高中心城区商品房开发基础设施配套费,增加财政的教育资金体量,更好地用于学校配套建设。
四是探索并推进集团化办学。市教育局起草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拟请市政府办公室以文件形式印发,采取先行试点示范、逐步带动推广的方式,强校带弱校、城市带周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之间均衡发展,根本解决择校热的问题。
娄底市教育局
201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