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振兴方面:1-11月,全市规模工业增长7.1%,高于去年同期0.1个百分点,其中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服饰等产业分别增长10.2%、17%、12.7%、10.7%、9.4%、2.8%。工业投资增长53%,高于全省20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前三季度,全市规下工业增长7.6%,高于年度目标2.6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63%,高于年度目标103个百分点。创新引领能力方面:三季度,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4.5亿元,增长率为18.1%,在一类市州增速排名第一。开放崛起水平方面:1-11月,株洲市实际利用外资11.93亿美元,增速7.75%。政收入质量方面: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6亿元,下降7%,进度为73.6%。剔除压减非税收入45亿元的因素,同口径增长13.8%。从县市区情况来看,有7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同口径增长,分别为经开区25.3%、株洲县20.1%、荷塘区16.2%、茶陵县15.7%、醴陵市12.4%、天元区11.4%、攸县10.8%。
工作措施及成效:一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1、重大项目进展顺利。规划引领行动中,纳入修编计划的23个产业规划已完成22个,人工智能规划拟于近期进行评审,初步形成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规划体系。全年实施的65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1-11月完成投资35亿元,占年度计划103%。其中,15个省级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23%,进度排名全省第一。2、制造强市成效显著。全省仅有的两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功率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全部落户株洲,新能源电机工程技术中心、新能源乘用车电驱研发中心、能源物联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运营。制定优势产业链发展意见,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建设,全年获批“小巨人”企业29家,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1家,完成企业“上云”7000家。全年入围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10个(全省第二),获批国家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9个(全省第二),入选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5个(全省第一),涌现了全球首条智轨快运系统、全国首列商用磁浮列车、全国首款五座复合材料飞机等一大批高端装备,为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贡献了株洲力量。1-11月,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增长11.8%,占全市比重提高到72%,中国动力谷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3、园区升级扎实推进。园区升级行动加快推进,1-9月,全市园区新引进、新开工、新竣工5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89个、89个、62个,分别占年度计划的91%、93%、103%。园区规模工业增长8.2%,占全市比重达到76.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荷塘和攸县工业集中区成功转型省级高新区,株洲高新区、醴陵经开区获评全省开放型经济优秀园区,株洲高新区在全省园区综合评估中位居第二。4、企业帮扶纵深推进。按照“帮在四处”总要求,持续推进企业帮扶活动,先后出台智能制造、工业设计、金融支持等文件,全面落实人才30条、工业12条等政策,全年为企业争取制造强市、军民融合等国省奖励资金2.1亿元。优化升级企业服务专线,全年共交办企业问题1044个,办结率达到98%;推送惠企政策128条250万条次,为396家企业降低用电成本5900多万元。全面推广以应收账款质押的产业链金融,发布63家上中下游企业产业链金融“白名单”,推动835家小微企业与22家金融机构现场签约。推动20家企业股改挂牌,实现股权融资1.43亿元,增长22%。举办多层级“创客中国”大赛,国声声学获全省大赛第一名、全国大赛第七名,中车电机荣膺工业领域最高奖项。大力弘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邓天骥、周军军、李东林三人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获评数量全省第一。二是发挥科技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107家企业进入今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高企总数有望突破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入库255家,创新主体保持领跑态势。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4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8个,获得国家立项11项、省科技计划立项103项,省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项目立项11个(全省共50项)。1-10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6635件,其中发明专利2500件,同比增长59.74%;获得专利授权4137件,其中发明专利969件,同比增长29.72%,创新效能显著提升。成功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落地,成为现实生产力,预计近两年可带来100亿元以上的新增投资,达产后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启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服务,纳入开放共享仪器设备总数达2000台/套,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三是积极推进项目招商。1-11月,株洲市新签约引进项目共29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2个。省产业项目建设年联席会议办公室认定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0个,合同引资总额394.63亿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7个,总投资额371.43亿元;中国企业500强项目3个,总投资额23.2亿元。列入市级“五个一批”的已签约项目23个,完成签约率88.5%,投资总额370.1亿元。四是财政收入高质量发展。(一)“稳中向好”在收入方面主要体现在“两增一提”。1、收入总量同口径增长。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6亿元,下降7%,进度为73.6%。剔除压减非税收入45亿元的因素,同口径增长13.8%。从县市区情况来看,有7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同口径增长,分别为经开区25.3%、株洲县20.1%、荷塘区16.2%、茶陵县15.7%、醴陵市12.4%、天元区11.4%、攸县10.8%。2、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全市税收收入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1-11月,全市税收收入完成218.8亿元,增长12.8%,增幅高于年初预算目标(11.3%)1.5百分点。其中,八大主体税种完成202.5亿元,增长13.3%。增值税受税率下调和制造业进项税额一次性退付的影响,完成97.3亿元,增长9.1%,增速同比回落10.9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完成39.4亿元,增长22.4%,其中:房地产业入库9.9亿元,增长54.7%,建筑业入库3亿元,增长42.9%,主要由于上半年房价和商品房成交量受去年翘尾因素影响有所上升,房地产、建筑企业利润较快增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入库2.4亿元,增长84.6%,因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科技创新主体不断涌现,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分别增长30.8%、24.8%,主要是由上半年房地产形势较好的拉动。3、收入质量大幅提升。随着税收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非税收入大幅压减,株洲市财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持续攀升。全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3%,同比提升14.5个百分点;地方收入中税收比重为69.7%,同比提升18.9个百分点,两个税收比重均实现两位数提升。(二)“稳中向好”在支出方面主要体现为“三保一降”。2018年,株洲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初预算为421.1亿元,同比增长7.8%。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06.1亿元,同比增长0.4%。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方面实现了应保尽保,1-11月,全市“三保”支出18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45%。其中,市本级“三保支出”6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1%。一是保工资。1-11月,株洲市在职国标工资、在职年终奖金、离退休人员经费等10个方面的支出为81.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市本级22.9亿元,确保了全市干部职工的工资稳步提标和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二是保运转。1-11月,按照行政部门1.2-1.8万元/人/年、公检法部门2.4-3.6万元/人/年、其他部门0.96-1.44万元/人/年的标准,株洲市足额拨付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经费19.9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市本级10.2亿元,较好地保障了全市机关单位的运转。三是保基本民生。株洲市十分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财政部确定的44项基本民生支出项目,一直以来作为优先保障的对象,坚决做到“优先安排、优先拨付”。1-11月,累计完成基本民生支出81.5亿元,增长12%,其中:补贴性民生支出56亿元、项目性民生支出25.5亿元。四是降“三公”经费。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坚持厉行节约,“三公”经费实现大幅下降。1-11月,市本级“三公”经费总额5746万元,同比下降19%。其中,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62.6%;公务用车运行及购置费同比下降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