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益阳市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务服务,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狠抓审批项目精简
(一)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多次部署行政审批项目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应取消或国务院、省政府决定取消的项目,一律取消。2013年以来,通过9次清理与衔接,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50项,在全省率先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类别。目前,市本级仅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06项,成为省内保留行政许可事项较少的市州之一。
(二)规范中介服务事项。按照国务院、省政府部署要求,认真清理规范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分三批共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143项。同时积极推进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出台相关文件和配套政策9个,2016年完成第一批12家行业协会脱钩,2017年完成第二批96家行业协会脱钩。通过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进一步提升了审批效率,减轻了企业和群众负担。
(三)改造优化审批流程。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公布取消证明(盖章)材料清单52项,保留71项。推进行政审批申报材料精简和共享流转,通过调整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普遍压缩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不动产登记中的六大类登记业务和测绘落宗业务办理时限均提速70%以上,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入选国家国土资源部“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企业开办时间由8.5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工作日(营业执照3个工作日),登记注册登记办理业务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市工商局被评为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商事制度改革信息化建设表现突出单位”,烟草专卖证照延续业务办结时限提速90%以上,初步设计审查5个工作日、联合验收13个工作日内完成,缩减时限一半以上。
二、强力推进逐级放权
(一)加大市级放权。按照“权责一致、便民高效、合理合法”原则,大力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壮大区县(市)政府经济管理权限,2013年以来,已向区县(市)政府直接下放或委托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23项。按照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推动并完成向安化县下放406项市级管理权限。同时积极探索向园区放权,提出了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02项的初步方案。
(二)助推县级放权。指导部分区县(市)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向乡镇下放,或实行依法委托乡镇一级行使部分县级行政管理权限,确保能放则放、减少层次。桃江县已下放42项县级管理权限;安化县第一批下放41项县级管理权限,第二批下放79项;南县提出下放23项县级管理权限的初步方案。
(三)推动乡级放权。打造线上线下平台,投资9亿元新建或升级改造全市1184个村民服务中心,打造集村务服务、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村级服务中心,与58农服集团合作开发线上“益村”便民服务平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制度为保障,推动乡级政府向村放权,将130项公共服务委托村级服务中心和“益村”便民服务平台代办,村干部实行轮流“坐班制”,村民办事更加快捷、便利。
三、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一)推进行政权力公开。公布政府部门权力事项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在全省率先实行“两单融合”,保留部门行政权力2633项。出台了《益阳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实施办法》,依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务信息,使用门户网站、自助申报查询一体机、应用APP等全方位对外公示政务服务信息;推行 “二维码”服务,群众可扫码掌握政务服务事项各类信息,实现群众查询办事情况“一码在手,随扫随知”;实体服务大厅受理窗口电脑采用“一机双屏”,群众不仅可以核对信息资料,了解操作流程,还可监督工作人员工作情况,使政务服务更加阳光透明。
(二)加强行政行为监督。公布行政权力清单的同时,逐一明确行政职权运行各环节对应的责任事项、追责情形,为实施问责提供依据。出台了《政务服务项目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行政审批进驻政务中心办理的范围、程序、监督与考核,对部门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监督,确保行政权力行使到哪,监督就跟进到哪,最大限度消除滥用、私用行政权力的空间。
(三)创新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一窗受理综合办公系统、网上办事大厅、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政务服务APP于一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于6月初上线运行。已建成数据交换共享管理系统、数据采集服务管理系统、数据交换监控管理系统、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完成了大数据可视化支撑平台、人口库、法人库等环境部署,完成非税在线支付系统、市发改委信用平台与一体化平台对接,在省内率先建成了“人脸识别”系统,建成在线支付系统并基本实现“在线支付”功能,率先实施市级层面政务服务办理结果由政府购买服务实行邮政专递,电子签章作为全省试点于6月底已完成,“一网通办”“全程网办”“最多跑一次”支撑体系基本建成。
(四)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主题服务窗口办理事项已全部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一般办理事项审批部门与办事群众“两不见面”。实施“网上办、自助办、帮代办、窗口办”,服务对象可以通过多渠道进入网上大厅直接办理相关事项,实现“网上办”;设置自助申报查询服务一体机,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自助办理服务实现“自助办”;设置帮代办岗位,为服务对象提供导办咨询服务,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和不熟悉申报材料电子化操作的服务对象提供帮代办服务,实现“帮代办”;群众可以到实体政务大厅,按照优化后的办事流程,通过综合或相关主题窗口办理服务事项,实现“窗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