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项目,服务于实现全面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大任务,致力于改善农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生活条件。现将2018年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任务目标及进展情况
我市2018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计划解决7.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其中娄星区1.12万人,冷水江市0.16万人,涟源市2.33万人,双峰县1万人,新化县2.52万人);计划实施项目316个,计划投入资金11171万元。
截至9月20日,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重点民生实事项目316个已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项目80个,完成投资9244万元,解决5.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完成年度任务的80.70%。
二、工作措施
一是明确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重点民生实事任务及国省资金下达后,我市水利局联合发改委迅速将资金和任务下达至各县市区,并组织娄星区、涟源市、双峰县等县市区的水利、发改部门完成对蛇形山镇、水洞底镇等2个行政区划调整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资金的清理和划拨。7月30日,市委市政府在涟源市召开全市水利建设现场推进会。会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2018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就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就下一步提高水质水量、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是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管理专业化”为思路,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为重点,突出抓好贫困人口饮水项目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努力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供水工程,制订一村一方案,确保年度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3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9月,双峰县水利局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百日行动方案”的文件精神,由党委班子成员带队兵分5路下乡入村,积极开展全县2018年饮水安全项目督查工作。
三是进一步提高水质保障能力。贯彻实施省政府“一号工程”,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水源保护工作,开展了孙水饮用水源地等8个省级重要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全面开展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每月对全市29个重点水功能区断面监测结果发布水质简报和通报,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大区域水质检测中心水质监测力度,定期通报监测结果;下发了《关于印发〈娄底市农村饮水水质检测实施方案〉的通知》(娄水〔2018〕36号)、《关于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管理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娄水农〔2018〕2号),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2018年6月、8月,娄星区水利局、新化县水利局分别对上半年水质检测结果存在问题的供水单位负责人进行水质约谈,区域水质提升成效明显。
四是加强督查检查工作力度。市水利局多次以“四不两直”等形式督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工作,并将有关问题以《关于全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情况的通报》(娄水建指〔2018〕4号)下达各县市区,限期整改到位。2018年7月,市水利局胡增明副局长和钟江雄副局长带队,对全市6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在建工程安全生产检查和“人饮保供、灌区保灌”抗旱调研调度工作,掌握全市主要河流、水库蓄水保水情况,特别是农村饮水工程水源水量、用水调度和应对干旱措施保障情况,为下阶段可能出现的抗长旱、抗大旱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9月,胡增明副局长带队检查冷水江市锡矿山区域船山、马井、洞下等村的农村饮水安全情况。
五是及时处理水权纠纷和用水矛盾。自2018年以来,全市各县市区水利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细致解说、合理协调、科学调度等手段,及时解决水权纠纷等用水矛盾172起。尤其是自6月以来,受晴多雨少等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全市各县市区不同程度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和农业灌溉用水困难,生产生活用水矛盾和水权纠纷进一步凸显。市水利局及时处理,与相关县市区水利部门协调对接,通过应急调水,及时调解了娄星区白马水库周边居民的灌溉用水纠纷和涟源市安平镇麻溪洞水库的水权纠纷。
三、工作成效
自2004年以来,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连续14年作为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来重点推进,累计解决了240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解决36.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27.35万人,易地搬迁8.71万人,经精准识别后,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核减至6.7577万人,核减人数为1.9523万人,该人群纳入易地搬迁已解决人口),这是“两不愁、三保障”达标的重要条件。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开展巩固提升工作,2016年至今全市已累计解决32.35万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24.39万人,易地搬迁贫困人口6.37万人),进一步提高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自来水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着力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