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做法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市委、市政府把“产业项目建设年”作为今年“一号”工程,提出了“产业兴市”战略,把推动产业发展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对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了《益阳市产业兴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搭建了高规格领导班子,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部署和指挥,各区县(市)党政一把手深入项目一线全力推进,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制定了《益阳市产业项目建设年行动方案》,落实省“五个100”工程的同时,结合益阳实际,重点实施“六个10”工程,即抓好10个重大产业项目、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的实施,引进10个以上500强企业,引进10个以上科技创新人才,支持10家企业加快上市。各地、各部门制定了相应工作方案,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强化项目调度,建立了“月调度、季汇报、年考核”制度,全面落实“一单三制”,及时掌握省“五个100”和市“六个10”工程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助推加快建设。
(二)切实强化政策支持。为推动全市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我市相继出台了10多项支持措施,助推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在产业支持方面,根据产业兴市三年行动计划,市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支持产业发展;在鼓励招商引资、鼓励投资方面,制定了《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支持奖励政策十分详实具体;在人才支持方面,制定了《益阳市人才行动计划》,吸引高级人才来我市工作、创业、扎根和发展。
(三)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领导联点推进工作机制。对全市重点项目,特别是每一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省“五个100”工程重大项目,明确了市级责任领导和县级责任领导,市、县领导每月深入项目现场一次,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了解影响项目建设的问题,进行现场调处。对天意木国根项目、三一摊铺机项目、中联重科沅江智能制造项目、奥士康三期等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助推项目加快建设。落实问题交办制度,交办各类问题50多个,下发了交办清单,落实销号机制,目前都已得到基本解决。
(四)全面强化项目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了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了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加大了市直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公共数据共享力度,益阳“政务云”平台建设明显提速。先后召开18次联席会议,市直具有行政审批(核)服务职能的35个部门单位有17个在机构限额内单独设置了行政审批改革科,全面梳理市直36个部门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审核转报类权力、其他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等7大类,327大项715个实施项,将其全部纳入政务中心窗口。涉及“五个100”绿色通道的主要是不动产登记、建设工程、商事登记等,其中益阳市投资建设项目“多头联审,多评合一”试行办法近期将出台,益阳市建设工程联合验收机制正在调整优化。
(五)大力加强要素保障。全市为“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加快建设。用电方面:益阳供电公司采取“用电服务主动对接、电网建设超前规划、工程项目同步建设”的整体工作安排,保障了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用电需求。对奥士康三期项目量身定制了供电方案,主动为芙蓉云通大数据计算中心上门服务、加快建设进度,提前规划了紫荆福利铸业建设项目用电,确保了不因用电问题而延缓项目建设。用地方面:一是加强指标管控。强化土地资源要素精准供给,将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五个100”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加快已批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进度,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用于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二是创新供地方式。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供地制度改革,针对工业项目用地,在征得意向土地使用者同意后,优先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缩短土地使用年期,减低企业拿地成本。三是盘活存量用地。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回收再开发利用,充分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和使用。
二、产业项目建设成效凸显
根据省里方案,我市入选省“五个100”工程的重大产业建设项目、重大产品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数量分别为6个、8个、5个,经过前段时间大力推动,各个层面均进展良好,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6个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建设情况。总投资100.9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23亿元。其中1个属于电子信息产业,3个属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1个属于纺织服装产业,1个属于食品加工产业,均是我市重点产业,对我市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产业链延伸具有较强带动作用。这6个项目均为2018年新建项目,有的已酝酿多年,有的是新引进,正好迎上了我省“产业项目建设年”的春风,项目业主信心十足。虽然均是新建项目,但经过扎实推动,前期进展良好,目前6个项目均已全面开工建设,顺祥产业园食品精深加工及生物科技项目一期工程已试生产。截至11月底共完成投资21.2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92.53%。
(二)5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情况。其中包含1个产业重大共性技术攻关项目,2个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2个重大民生保障项目,主要涉及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现代农业(现代种业)技术、资源利用与环保技术等技术领域。项目预期将在相关领域破解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传统工艺,取得一批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实现技术创新与应用。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9.4亿元,2018年计划完成投资11.45亿元。目前,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截至11月底共完成投资9.05亿元,占全年任务的79.05%。
(三)8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建设情况。其中有6个属于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领域,2个属于我市优势产业的熟食和黑茶产业。项目承担企业都是我市龙头骨干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储备、人才保障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实力,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3.8亿元,预计带动研发经费投入3亿元,2018年计划完成投资8.5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70.2亿元,新增利税6.08亿元。目前,8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截至11月底共完成投资8.73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2.21%。
三、存在突出问题
(一)用地指标紧张。2018年,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预安排指标52公顷,现已全部用完。因此,进入省“五个100” 重大产业建设项目急需报批土地,用地缺口比较大。同时,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不足。我市在连续18年实现占补平衡后,完成“占一补一”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储备指标不足。目前,全市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二是开发难度大。湖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坑塘,适宜开发的已基本完成开发。山区的后备资源,大部分坡度超过了25度,有的甚至还在山顶上。三是立项难。大部分耕地后备资源都涉林、涉农、涉水,立项审批有一定难度。
(二)企业用工困难。目前许多企业反映,目前招工比较困难,企业想了许多办法仍难找到满意的员工,导致一些项目建成了也难以达到预定产能。
(三)企业融资难。多数企业反映当前融资手段单一,银行贷款困难、时间长,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加上中美贸易战等国际恶劣环境,房地产行业吸金过多等因素,影响一些项目尤其是实体经济项目的落地建设。
四、明年推进思路和举措
(一)强化项目调度。一是细化目标任务。对我市进入省“五个100工程”的每个重大项目,我们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实现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细化全年各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对照每个项目各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按照项目建设“一单三制”推进机制的要求,精心组织,强化举措,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严格督查督办。坚持问题导向,继续加大督查力度,对项目建设实行动态监控,随时掌握和反馈工作进度,及时通报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全市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项目建设氛围。
(二)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出台重大产业项目支持政策,加强引导。各级财政整合资金,对项目推进、人才引进等予以大力支持,对成效明显的地区和部门予以重点奖励,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尽快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予以倾斜,优先支持引导。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优化项目建设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三)加大项目服务力度。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地难、用工难、用地难等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力争尽快解决上述问题。积极与上级部门衔接汇报,争取上级在土地、融资等方面政策支持。采取多种形式人才对接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增强益阳吸引力,努力招引更多合适人才来益发展。加强教育、医疗等资源对产业的支持,争取既要引得进,也要留得住。继续抓好重点项目“一事一议”,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我市“产业项目建设年”取得实效。